新宏觀連載十六 | 忽視債務的貨幣數量論


新宏觀連載十六 | 忽視債務的貨幣數量論

文/張二寅


編者按:經濟週期、經濟增長、系統穩定性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解決經濟週期是經濟學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經濟世界中,我們需要反思經濟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喚經濟學革命。新宏觀主義吸取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恩斯、明斯基等經濟大師的合理內核,揚棄其偏頗,彌合供給主義與需求主義的裂痕,最終統一於市場經濟為基礎、公益經濟為補充的二元經濟。作者提出的儲備需求方案既保留了市場經濟的競爭活力,又擺脫了其週期性倒退的重大弊病,獲得了可持續增長的可能性;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個體被隔離,產出下降,儲備體系短板暴露,口罩、疫苗、高速成為免費公共品的呼聲尤為強烈,而這正是儲備需求的核心要義,它凸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新年伊始,第1經濟融媒體矩陣啟動了第一經濟首席宏觀經濟學家張二寅先生著作“新宏觀——債務長週期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的連載,此為2014年7月出版的《新宏觀主義》的升級版,它建立了完整的概念體系與公式體系,完成了經濟範式的變革;提高了經濟學的科學性;必將是未來的教科書,適用於大企業領導人、宏觀經濟管理者、經濟理論研究者。


本文連載的是第二章(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的第八節,讓我們一起閱讀!

第八節 忽視債務的貨幣數量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雖然在刺激生產發展、延緩經濟危機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時卻引起了持續的通貨膨脹。


更進一步,自60 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日益劇烈,特別是1973~1974年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劇烈的物價上漲與高額的失業同時並存的“滯脹”現象,凱恩斯主義理論無法作出解釋,更難提出對付這一進退維谷處境的對策。


弗裡德曼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相標榜,向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出挑戰。他在1956年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作了新的論述,為貨幣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貨幣主義為反對政府幹預的自由主義提供了新的炮彈,於是開始流行起來,並對美英等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貨幣主義的代表在美國有哈伯格、布倫納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國有萊德勒和帕金等人。


貨幣主義承認貨幣短期能影響產出,而長期只能影響價格,也即長期貨幣中性——菲利普斯曲線長期垂直。該觀點只看到了貨幣的流動性與交換職能,而忽略了貨幣的債務性與儲蓄職能,不能理解長期通脹的機理,更無法解釋單一數量貨幣方案失敗的原因。人們短期有貨幣幻覺而長期卻覺悟了的解釋缺乏說服力。事實上,在經濟週期的繁榮階段末期,產能嚴重過剩,庫存大量積壓,此刻受制於經濟的不是產出剛性,而是債務剛性,是債務迫使經濟走向衰退,因此長期同樣並非貨幣中性。


以P=TD/TS來分析貨幣是否中性一目瞭然:


當總供給TS達到上限時,無論總需求TD怎樣增加,總供給也不會增加,它僅僅影響物價,這就是新古典的貨幣中性論,也即弗裡德曼的所謂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


然而,產能過剩以及大蕭條卻是總供給TS未達到上限,或者說處於潛在產出之下的水平,物價P卻通縮,即總需求TD不足,顯然,是貨幣因素束縛了產能的釋放,此刻,貨幣非中性。


總需求TD不足可以分為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其一、貨幣數量不足,也就是流動性短缺導致無法滿足基本的交易需求,從而使產出下降。總需求是由貨幣表達的,即M*V,其中M為流通貨幣數量,V為流通貨幣速度,儘管現代支付技術進步,更多的電子貨幣替代了紙幣,據此有人認為V可不斷提高,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社會的收支是以月薪製為基礎的,也即流通貨幣速度大體穩定不變,這也符合弗裡德曼的實證結論。故流通貨幣數量M的減少必然使產出下降。


其二、貨幣數量充分,但企業家預期悲觀,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也無濟於事,即所謂流動性陷阱,所謂貨幣政策失效。此刻,不但土地、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過剩,而且貨幣數量也過剩,卻投資乏力,其原因,不外乎成本高而收入低,一句話,缺乏利潤空間,這就涉及到貨幣性質問題,或者說,債務貨幣問題。


弗裡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國貨幣史》對大蕭條的解釋為政府不適當地緊縮貨幣是造成系統崩潰的元兇。


事實上,大蕭條實質是當股市等資產泡沫形成後,政府陷入兩難:放任不管,則泡沫越積越大,最終將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緊縮貨幣則必將引起兌現潮,進而觸發銀行存款擠兌,由金融危機形成經濟危機。因此,將大蕭條歸咎於政府幹預顯失公平,而應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過剩貨幣,泡沫形成的機制,如何加以化解,這恰恰是經濟學理論需要深化的地方。費雪的債務緊縮機制同樣沒有揭示其根源。


劉鶴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2012指出:大蕭條與次貸危機都與貨幣政策相關聯。在兩次危機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大蕭條前,氾濫的信貸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機的狂熱;在這次危機前,美聯儲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放鬆監管和次級貸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經濟泡沫惡性膨脹。在經濟泡沫導致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下,貨幣當局不得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從而捅破了泡沫,改變了投機者的心理預期,使得遲早發生的事終於發生。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929年大蕭條還沒有明確的宏觀經濟理論指導,而本次金融危機則是宏觀經濟政策長期服從於政治選舉目標。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形勢都缺乏準確的理解,大蕭條時期美聯儲的決策者基本沒有總需求管理的意識,而這次美聯儲則對已經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與美國作為儲備貨幣國所應該執行的貨幣政策認識很不到位。


這客觀反映了貨幣當局政策的兩難處境:為了經濟增長和就業不得不寬鬆,而寬鬆實際又解決不了消費不足,卻催生了泡沫,於是不得已緊縮,結果還是陷入衰退。


弗裡德曼主張100%準備金以化解部分準備金制度帶來的不穩定性以及債務性,但是,他的貨幣穩定方案實質是將原來商業銀行累積的不可償還債務轉嫁到股市,即將不可償還的債務轉變為不可兌現的股權,這勢必導致股市的暴漲暴跌。


伯南克信奉弗裡德曼的貨幣思想,採納了弗裡德曼對大蕭條的建議,在次貸危機發生後迅速實施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購買債券,避免了大蕭條的重演,並更快地步入了復甦。


但是,量化寬鬆並沒有從根本上化解債務危機,只是讓其延後。


弗裡德曼的偉大之處在於發展了貨幣理論,擺脫了重農主義的桎梏,捍衛了貨幣的最重要地位,遺憾的是沒有將該重要性貫徹至長期。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張二寅,山東寧陽人,現居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MBA,國際財務管理師(IFM),第一經濟首席宏觀經濟學家。當代宏觀經濟學者,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控制論等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新宏觀創建者,儲備需求倡導者,指出儲備需求為第四大需求,它實現了對消費不足的價值補償,是擺脫經濟危機的根本路徑。專著《新宏觀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國經濟再出發》,新華出版社,2016年12。


END


第1經濟,致力於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非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標題共享新宏觀連載


  • 新宏觀連載一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大蕭條
  • 新宏觀連載二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債務危機
  • 新宏觀連載三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資產泡沫
  • 新宏觀連載四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明斯基時刻
  • 新宏觀連載五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流動性陷阱與負利率
  • 新宏觀連載六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滯脹與長期通脹
  • 新宏觀連載七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節儉悖論與特里芬悖論
  • 新宏觀連載八 | 危機重重的經濟現實:準公共品缺失
  • 新宏觀連載九 | 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金錢至上的重商主義
  • 新宏觀連載十 | 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自由放任的重農主義
  • 新宏觀連載十一 | 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剩餘價值的困惑與計劃經濟的缺陷
  • 新宏觀連載十二 | 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主觀效用論——不成功的需求表達
  • 新宏觀連載十三 | 門派林立的經濟理論:新古典——折衷的局部均衡與實物的一般均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