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词赏析之《雨夜寄内》

唐 李商隐

李商隐离开京都,来到巴蜀后,接到妻子的来信。妻子的来信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词词赏析之《雨夜寄内》


原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词语浅析:

"寄内“,寄给妻子。"内”,即内人,妻子。

"巴山",大巴山,在四川东北方。

"何当",何时能够。

"剪",剪去灯花,让灯更明亮。

"却",再的意思。

试译如下: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的归期还不知什么时候呢!

这大巴山的夜雨,

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涨满了秋天的荷池,

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与你一起,

依在西窗之下,

与你同剪灯烛,

共话别情。

等到那一夜到来之时,

再向你倾诉,

在这巴山秋雨的夜晚,

思念你的缕缕情思。

古词词赏析之《雨夜寄内》


这首诗有两个题目,一个题目是《夜雨寄内》,另一个题目是《夜雨寄北》。由于题目不同所"寄"的目标也就截然不同。"寄内"显然是寄给妻子的。而"寄北"则可能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了。我是按"寄内"来浅析的。因为古时的文人墨客,特别是诗人,出仕,或者旅游者居多,离家久了念亲人,又是在秋天的夜晚,独自外出,秋天本就凉冷起来,加之秋雨绵绵,这情,这景,这凉寒更加增添了游人伤秋之感。

"巴山夜雨涨秋池",别离的归思凄苦尽显句中。诗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他日夫妻重见,西窗并依,剪烛而话,以西窗共话的温情,反衬巴山秋日夜雨之寒凉,他日同乐反衬今日之孤苦,书问诗答,一虚一实,跌宕起伏,更加增添了诗的绵绵的情丝,和艺术手法。

七律和七绝其格律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来说要避开字面重复。这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归期"与"未有期”在同句中出现,以现在思未来,离别的凄苦与相见的欢乐交织在时空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在第二、第四句,读起来并无重复之感,并且创造出相互照映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手法在律、绝中很少见到,而且以诗作为回信的寄内之作,匠心独到。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

古词词赏析之《雨夜寄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