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欧
和一朋友聊天,她如是说: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争气,也许真是我们大人的虚荣。自己会对小学阶段的女儿有份期待,其实去关注她学习力 + 给予鼓励与肯定,就已经很好了。能把平凡的生活过精彩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都期待有个优秀的孩子。
假如我们只有一个平庸的小孩,作父母的我们能接受吗?
如果试想我家大宝就是资质平平,什么都是中不溜。
将来也就是上个普通大学的命,还有可能是中职学校毕业,工作普通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一名快递员、一家不起眼的早餐店老板、一家小公司的行政后勤人员……
如果换作五年前的我,想到这些一定是快崩溃的节奏,他怎么能成为这样的平凡人,我一定不会让他成为这样,会尽全力去打造他、培养他……想尽一切办法逆转剧情。
我将替孩子是多么的不值和不甘呀!世界还如此的丰富多彩,人生无限的可能,他怎么就能止步于此。
五年后的我,在心理咨询室接待了不甘平庸的数名青少年,发现当原本平庸的我们极度不愿接纳自我,理想与实现的落差就像一次次无形的巨浪,给孩子带来一次次不可想见的冲击,焦虑、强迫、抑郁……就成了孩子们无力的特别应对。
这些个案背后,我深深看到不仅仅是孩子个人在承受痛苦,还有整个家庭,甚至是带来整个家族的阵痛。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捆绑了孩子,我们想方设法要让他成为我们理想的那个样子。
如果孩子真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即便如今的我此时心里也有些许失落,但会选择去尝试接受。
愿他在这个岗位上平平安安、舒心自在为乘客服务,发挥他的专长,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名有用的出租车司机。
当然这是我假设下的理想状态,现实的我也还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难接受自己有一个平庸的小孩。
有父母说,我们自己是从苦日子里爬过来的,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总希望他们的人生比自己更顺畅,期待孩子有比自己更精彩的人生。
也有父母说,我是经历各种努力成为了今天的学霸或优秀人士,我的孩子有基因、有环境、有条件、有方法成为精英,为什么要做普通人。
是的,在骨子里认为自己不是精英的父母想办法让孩子挤进精英行列;已经是精英的父母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划出精英圈子之外。
这里有我们整个社会的精英主义导向,来自社会的原因。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来自我们自己,我们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其实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庸。
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孩子在人前的表现?
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在人前有礼貌、热情、友好、明事理。如果孩子真真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对孩子有失望,我们也很难对自己满意。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都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
“孩子就是我们父母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平庸、残缺……各种不完美。
也许只有当我们能接受镜子里那个不高大、不够光彩艳丽、甚至是着带伤疤的脸、缺胳膊少腿的自己时。
我们才会真正接受自己有个平庸的小孩。
一个高自尊、有力量的父母才能成全孩子成为孩子他自己。倘如孩子就是平庸,我也欣然接受。
比如演员黄磊,他是一位大众眼里是一位高调父亲。他的女儿黄多多13岁染发成为前段网络热搜话题,不少人攻击黄多多说有钱家庭、明星的孩子就是可以"任性"、“与众不同”背后直指黄磊放纵高调的教育。
但是大家只看见表象,没有看到黄磊对子女背后的深刻教育理念。他写的一本书名为《我的肩膀 你们的翅膀》。就这个书名就在表达为孩子成为他自己,黄磊愿意付出一切。孩子若是想成为那成功的少数人,孩子可以踩着自己的肩膀往上爬;孩子若是想成为一个平庸者,这肩旁仍然让她依靠,提供着接纳、爱和支持。
2014年在二女儿出生后,黄磊写给女儿的一封”给孩子的信“中有这样的描述:
”究竟应该会些什么?需要会什么呢?对于你们的期许是什么?我并不是很明确,一想到你们正在慢慢长大,并且即将独立和远离,我就心有不甘。
既然时光留不住、不可逆,我们学会什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请谅解我的无趣与悲观,虽然这是一种诚实。
我希望你们诚实,诚实于你们自己,忠诚于自己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经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并且消化自己的人生。
所以,长大的你们会什么就会什么,不会什么也没关系。这些都不重要也别介意who care,相信爸爸,你们即使会的不多或者一事无成也不必难过,没有世俗认同成就的人是多数,你们不必成为少数,平凡最好。“
黄磊跟全天下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他认为的幸福是女儿们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不必要做世俗眼中的成功者,忠于自己,平凡就好。
当我们愿意把孩子与自己做明晰的划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独立个体。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即便孩子平庸,我也愿意尊重接纳他。
我们拥有两份永久的遗产可以留给孩子,一是根;另一个便是翅膀。不管这翅膀长什么样,飞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