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本號訊(4月30日)隨著春季氣溫回升,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界河口鎮森生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將沙棘苗栽遍了西口子南梁。“不要看著苗苗小,其實它是個搖錢樹。栽培期間咱掙的是勞務費,5年掛果以後有產業分紅,土地入股還有分紅,將來生活就有保障了。”合作社社員安挨成說。

生態扶貧|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網絡

界河口鎮是嵐縣最北端的鄉鎮,山多地少和一寒二旱三風沙的惡劣環境,嚴重製約著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界河口鎮率先推行購買式造林試點,鼓勵村民組建造林合作社,以政府花錢買活樹的模式,變“要我造林”為“我要造林”,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目前,界河口鎮通過購買式造林,累計實施荒山造林1.7萬多畝、退耕還林1.1萬畝、野生沙棘林改造1萬畝,種植大果沙棘7500多畝,421戶貧困戶1373人依靠造林和管護實現穩定脫貧。

山西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省份,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兩個在山西,主要分佈在呂梁山、太行山及北部高寒冷涼山區,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西聯動實施造林綠化務工、退耕還林獎補、森林管護就業、經濟林增效、林產業增收五大項目,每年帶動52萬貧困人口增收10多億元。在一個戰場同時打贏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場戰役,生態扶貧的“山西路徑”越走越寬闊,已成為山西省脫貧攻堅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生態扶貧|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網絡

2015年,山西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0.5%,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態脆弱的面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與此同時,貧困勞動力由於多種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缺乏脫貧的渠道。引導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近參與造林、獲得勞務收益,成為一舉兩得的最優選擇。

2016年以來,山西出臺一系列政策,將造林項目由招標制改為議標制、由專業隊實施改為合作社實施,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將貧困縣造林任務全部安排給合作社,每個合作社貧困戶比例不低於60%。同時,將貧困縣造林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畝800元,規定勞務支出必須超過造林投資的45%、貧困社員勞務收入佔比超過60%。

生態扶貧|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網絡

呂梁、太行山區是山西省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分佈區域,群眾退耕還林改變種植結構的積極性很高。山西將退耕還林作為增加群眾獎補收益的有效途徑,將退耕還林任務向貧困地區傾斜,對貧困縣退耕還林任務,省級配套補助700元,使每畝補助標準達到2300元。2017年-2019年,全省累計安排退耕還林473萬畝,基本實現應退願退盡退,其中在貧困縣實施退耕還林436.57萬畝,佔全省總任務的92.3%。

太行、呂梁山區也是山西省現有林地資源的主要分佈區。山西統籌國家生態護林員、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未成林管護等項目資金設置管護崗位,優先選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成為生態管護員,通過參與生態管護實現脫貧。全省58個貧困縣共聘用集體林管護員3.7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8萬人(含生態護林員17522人),人均年工資超過7000元。

生態扶貧|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網絡

多年來,山西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傳統經濟林產業整體效益較低,全省已結果的830萬畝乾果經濟林中,低產低效林佔60%。為推動實現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山西大力實施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對4-20年生的低質低效乾果經濟林開展整形修剪、高接換種、科學施肥等綜合管理,每畝補助200元。項目優先安排對貧困縣、貧困戶的低質低效林進行改造,組織貧困人員成立技術服務隊,採取專業合作社或“企業+技術服務隊+農戶”的模式,實現貧困戶乾果經濟林綜合管理全覆蓋,同時有效解決群眾缺乏管理技術的問題。

以鄉土樹種野生資源改造為突破口,山西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集體和個人所有的林地林木資源量化入股、開展林業資產性收益改革試點等綜合性措施,形成了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有效增加農民資產性收益。採取“林藥菌禽蜂”一體化的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林業產業。

2016年,山西將全省貧困縣和省直林局新造林、退耕還林、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配套資金納入政策性銀行貸款支持範圍,成立山西林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採用“省級統貸統還、政府購買服務、銀行整體授信、按照項目核准、分批發放貸款”的模式解決配套資金。2019年3月,省政府批覆了林業生態扶貧PPP項目實施方案,項目成功納入財政部PPP項目庫,並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總行的授信評審。2019年12月30日,項目公司與國開行山西省分行簽訂了61.76億元的借款合同,首批貸款資金20億元已到位,成功實現PPP融資模式在林業生態扶貧領域落地。(作者 景慎好 賈向前 編輯 王強)

生態扶貧|山西:“山西路徑”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