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云外飘
能,因为李白有那个能力,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头像
李白有10篇,流传千古的,名诗。李白是中国的诗仙,也是世界的天才诗人。他用天才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话用来形容太白诗歌,一点都不过分。
流传千古的,名诗。李白是中国的诗仙,
第一首是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李白一生广泛游历,大部分时间都是客居他乡。李白好饮酒,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一碗酒就让他忘记了他乡与故乡分别,果然是大才子不同凡响。可见李白之爱酒,以及对兰陵美酒的赞美
客中行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谢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眺是李白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在诗中不仅一次提到过谢眺、小谢。
中间四句写景如画,广为流传。“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唐诗近体》中说:“寒”字、“老”宇,实字活用,是炼宇法。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这首诗很安静、很有境界,还很有禅意。前两句,一个“尽”,一个“闲”,虽是写鸟、写云,也是在写诗人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不厌这句很妙,山怎么能看人,又怎能做到不厌。恐怕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吧。
独坐敬亭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这也是千古名诗。第一句写一断一开,奠定了整首诗大气磅礴的风格,是大手笔;而且这两个字赋予风景一种动态感,非常妙。
船本是动的,而山本是不动的,第三句一个“出”字,写活了两岸青山,似有无限情义。整首诗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又妙用几个动词,真不愧诗仙之称谓。
望天门山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代言体的诗,是李白借一闺中女子口吻写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很平常的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但李白抓住关键细节,化腐朽为神奇。
语言非常干净,但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最后两句,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引人无限遐想。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怨情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李白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剑客。此诗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全诗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侠客行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这首诗也能看出李白的天才。大家可以同《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诗句比较一下,李白这里描写琴声和《琵琶行》中的琵琶声,不是一个风格。李白这里用四句诗二十个字,写出了琴声之妙。读完这四句,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被琴声“吸引”,想象着到底是怎样美妙的声音。
万壑松、洗流水,这六个字最妙。
听蜀僧濬弹琴
清平调词(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这是李白受李隆基之命,写的赞美杨玉环的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三。重要的是李白写这三首诗完全是临场发挥,可见其才高。
清平调词(其三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自然流畅,感人肺腑。
送友人
长相思·其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
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
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
白露点青苔。
赏析:李白写的《长相思》也有三首,此为其三。“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一般人作诗都会回避这种“重复”的状况,两个美人在相连的两句里,不好处理。李白偏偏能妙笔生花,“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也是如此。这在英国诗歌里“头韵”的方法类似。
最后两句很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与景妙合无垠,水乳交融。一片相思之情全都融合在了这“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的景致里。白露点青苔,有的版本作白露湿青苔,点比湿更能引起想象,更活泼,一个点,将露珠写活了,露珠有了人的情志,在那里孤独地滴滴答答点着青苔,妙绝!
长相思·其三
凭借着十首流传,百世的诗歌,就能,成为诗仙,不管在那个朝代!
文文情感故事
李白斗酒诗百篇,什么时代都为仙。
李白千古诗名在,可称为诗中仙人,无论他在什么朝代,什么时代,均可能仙气十足的大诗人。李白可以去为官,但更是心在山川大河,他不会如李商隐那样过份追求功名。李商稳还有刘禹锡写诗论文均有功名不甘心,虽格言警句常见,也有不平愤怒诗文。但少有大气大家风范的惊人之笔墨。无论从诗文水平上比,从心态上比,从诗文中的境界和情怀上心,李白全方位高于李商稳半个头。
但李商隐许多诗我也非常喜欢,自少年的时期,几十首不成问题。但在我心目中,诗仙只为李白有,没有他人可代替,以他的性格和超一流的诗才,到哪个朝代,到哪个时期,都可是最好的那个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黄河之水天上来。
谁能超越?
沙沙小观园
假如生活在李商隐的年代,李白恐怕连诗人都没得做!!!
李白于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生于中亚碎叶,于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卒于江南当涂。在其有生之年,历经了武则天、唐玄宗几代人的政治改革。当时由于打破了六朝的门阀制度,实施开科取士,中下层的庶族地主阶级分子有了进身之路。此外实行三教并行、文禁开放的政策,士人的思想比较自由开放,都有一种自尊自主的独立意识,崇尚于个性自由。诗人们或恃酒狂诞,或任侠壮游,或纵情行乐,使盛唐的诗歌作品普遍对侠士情有独钟。李白生长在开元盛世,与盛唐社会相始终,在一个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其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并很早就对道教、佛教兴趣盎然。他天性好奇,性情浪漫,喜游历,好交游,少任侠击剑,好纵横之术,又“混游渔商,隐不绝俗”。他集游侠、诗人、纵横家、羽客、名士于一身的多重身份与广泛接触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复杂阅历,使他眼界开阔,冲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不拘一格地吸收各派思想文化,因此他的诗歌内容显得丰富多彩、瑰丽无匹。在李白的身上有着儒家的热情、道家的超旷、纵横家的胆魄、游侠的气质、兵家的奇诡、屈原的执著、禅宗的颖悟、神仙家的浪漫和魏晋名士的风流。
众所周知,唐代的上半期是大唐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以至于全面繁荣的时期,其中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罕见的盛世。在这段盛世之中,成就了李白的诗仙美名。李白的诗是太平盛世的自我表现和青春歌唱,他的笔下多的是狂想,代表着唐前期盛世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诗歌文化思潮。
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百废俱兴,中国当时不仅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世界强国。这个时期的中国士人心态,都普遍怀抱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事功之心旺盛,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进取心情尤为迫切和明显。理想主义的浪漫思潮首先从唐诗上表现了出来。
李白最擅长的诗体是古体诗和绝句。古体诗相当于古代的自由体诗,尤其是长短句的七言歌行,伸缩自如,长短随意,篇幅不限,章法不拘,没有严格的声律限制,最适合于抒发自由激越的思想感情。像李白这样放浪不羁的诗人,在歌行体的作品中就可以纵横捭阖,遣词造句无不酣畅淋漓、自由奔放。如《蜀道难》、《将进酒》、《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等等,都表现出他的恣肆情感与遄飞才情。《后村诗话》称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使“唐诸人皆在下风”,李白五绝、七绝,都是盛唐绝句中的神品,最能代表盛唐诗人整体水准成就尽掩前人,抵达了盛唐诗歌的巅峰。
从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启“开元盛世”,唐朝国势日趋强盛,与蒸蒸日上的政治成就相映衬的,是盛唐诗歌中展现的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得到了极致发挥。李白承继初唐的理想主义文化底蕴,兼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之长而有之,成为盛唐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与边塞诗派与山水田园诗派相比,李白最具有盛唐开放的意识与独立的人格,既有边塞诗歌的恢弘心志,又有山水田园诗人的超脱情怀。他以漫游天下的经历与藐视公侯的傲骨,同时用放浪不羁的自由个性和理想主义的眼光来审视世界,诗作壮浪恣肆,雄健豪放,充满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的自信和“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奇想,既风姿卓越,又自然清新。李白在唐代国势的上升期,引领了盛唐社会文化思潮的主流,将理想主义的浪漫思潮发挥地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历史造就的绝佳创作机遇:在古典诗未出现格律束缚以前,李白用天人合一的笔触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联结在了一起,使后人很难再突破后世格律的重重束缚而丧失了超越的希望。
李白的诗歌立意高远,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如江河入海,波涛澎湃;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白云过境,卷舒自如。其热情似火,飘逸似仙,绚烂似虹,雄峻似山。李白既是盛唐文化的体现者,盛唐文化同时哺育了李白,两者的命运休戚相关,李白的创造力随着盛世的兴旺而魅力四射,也随着盛世的衰亡而流失殆尽。
相比之下,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盛唐的浪漫文化思潮从此结束了其历史使命。面临繁华与荒凉的强烈反差,国家丧乱、饿殍遍野、家园涂炭、生离死别,大乱后的社会现实迫使唐诗从理想主义的浪漫诗风走向现实主义的写实诗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江河日下,再也没有出现过唐代前期的盛世,现实主义的写实诗潮成了中国诗歌的主流,而以李白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诗潮,再也没有供其滋生的社会土壤,从而成了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