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一旦有了脂肪肝是大規模和全面性的,前期一定要注意防治!

隨著高密度水產養殖的迅速發展,生產週期縮短, 同時營養不平衡的人工飼料完全替代天然餌料, 常常難以滿足魚體快速、健康生長的需要, 造成養殖魚類的營養代謝紊亂,養殖魚類尤其草魚、鯽魚、鯉魚、羅非魚等患脂肪肝病問題成為困惑水產養殖業的難題之一。病魚生長緩慢, 餌料係數升高, 抗應激能力下降, 尤其高溫季節還會引起養殖魚類的大量死亡, 給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脂肪肝病變的商品魚, 不但腹部膨大影響外觀品質, 而且肌肉脂肪含量也會明顯升高, 導致其營養價值降低。今天莫愁給大家介紹一下魚類脂肪肝的防治。

魚類一旦有了脂肪肝是大規模和全面性的,前期一定要注意防治!

一、脂肪肝的成因

1、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超過魚類的需求, 極易導致脂肪在肝臟中蓄積引發脂肪肝, 嚴重時可導致魚類死亡。

2、蛋白質轉化在魚類脂肪積累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飼料中蛋白含量超過魚類需要量時, 過剩的蛋白質則通過一系列轉化合成脂肪並儲存起來。

3、由於糖類作為餌料中最廉價的並且能部分替代蛋白質的成分, 片面地追求降低餌料成本往往會導致餌料中糖類含量過高。但是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對於糖類的吸收能力弱,多餘的糖類的轉化合成而引發的脂肪沉積。

4、如膽鹼、維生素E、生物素、肌醇、維生素B等都參與魚體內的脂肪代謝, 缺乏上述維生素均會造成魚體內脂肪代謝障礙, 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累, 誘發脂肪肝。

5、過量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在殺死病毒的同時,大量內毒素的產生嚴重危害腸道健康,造成肝臟損傷。

6、養殖密度過大, 水體環境惡化,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於血液之中, 引起魚類代謝失衡, 引發肝膽疾病。

7、飼料氧化、酸敗、發黴、變質,產生有毒物質,會不同程度的損害魚體肝臟,引發脂質代謝異常。

魚類一旦有了脂肪肝是大規模和全面性的,前期一定要注意防治!

二、防治方法

1、科學投餌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投餵, 保證餌料在1.5小時~2小時內吃完, 未吃完的殘餌及時清除,避免汙染水質。

2、調節水質要及時更換池水, 保持水體理化因子指標正常, 儘量使用物理方法改良水質。

3、飼料中加入膽汁酸可以有效的預防魚類脂肪肝等肝膽疾病,膽汁酸是脊椎動物本身分泌的一種內源性活性物質,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並促進血清中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加速肝臟中的脂肪向各組織的轉運,減少脂肪在肝臟中的沉積,減輕肝臟負擔;刺激肝臟分泌膽汁,使體內的黴菌毒素、內毒素、重金屬隨著膽汁排出體外,修復肝臟損傷,達到保護肝臟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集約化養殖中一旦發生肝損害以及肝性綜合症等疾病, 往往便是大規模和全面性的。雖然這樣的疾病無傳染性, 但它的後果遠遠超過傳染性疾病,因此及時準確的加以診斷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