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耳根子軟的父親 PK 沉默寡言的女兒

《李爾王》:耳根子軟的父親 PK 沉默寡言的女兒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李爾王》作為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書寫了一個典型的父權悲劇。年邁的不列顛王李爾決定將權力和領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以擺脫政務的糾纏,安享晚年。

但是他分配給他的三個女兒領土份額的多少卻是由女兒們當場對他表達的愛意來決定。結果,大女兒剛乃綺和二女兒瑞幹分別以甜言蜜語獲得了父親的歡心,各自得到了一半的領土和財產。可是最受寵愛的小女兒考狄利亞(Cordelia)雖然真心熱愛父王,卻誠實地說出“我按照我的義務愛父王,不多亦不少”,因為她無法完全地只愛父王一人,她還要分一半的愛給她未來的丈夫。這樣的回答觸怒了李爾的權威和尊嚴,李爾一怒之下將原本分給小女兒考狄利亞的領土分給了她的兩個姐姐,並且斷絕了和考狄利亞的父女關係。

但是分封領土之後的結果,卻是大女兒和二女兒開始慢待交出權力的李爾王,最終將他趕出了自己的國家,甚至聽任李爾在暴風雨中受凍也不收容他。小女兒考狄利亞得到消息後,率領軍隊來討伐兩個姐姐的逆行,但是戰事不利。最終的結果是兩個姐姐因為和大臣格勞斯特伯爵(Earl of Gloster)陰險的私生子哀德蒙通姦,受到了懲罰。但是,小女兒考狄利亞卻因戰事失利被俘,愛德蒙買通了監獄守衛並密令殺死了考狄利亞。而懊悔的李爾王最終守著小女兒屍體悲痛而死。

《李爾王》:耳根子軟的父親 PK 沉默寡言的女兒

李爾王與他的女兒們

《李爾王》自問世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讚賞,雖然期間托爾斯泰曾經提出過該劇有違常理的批評,此外人們多是交口一致的稱讚。可是人們傳統上對該劇的解讀多是從李爾王個人的角度出發,認為李爾王頑固而愚昧的父權意識和宗法觀念導致了他的悲劇,這齣劇的主旨在於體現對專斷的封建家長制和父權觀念的批判。這樣的解讀固然是沒有錯的,可是畢竟是過去人們站在反封建的角度所得出的結論,卻忽視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其解讀也是具有多面性的。

事實上,這部劇中有一個角色是被忽視的,或者起碼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三女兒——考狄利亞。三女兒在過去的觀點中一直被認為是處於從屬地位的。但是,如果拋開過去的觀點,以一個獨立的視角觀察三女兒考狄利亞這個角色時,我們會發現考狄利亞在這部戲中不能僅僅被認為是李爾王的配角,從某種意義上說,考狄利亞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和李爾王平等重要的角色,這出傳統上被認為是表現李爾王的父權悲劇的戲劇作品也可以被認為是考狄利亞個人的性格悲劇。

偏執性格導致的悲劇

在《李爾王》的開頭部分,李爾王讓三個女兒各自表達對父王的愛以獲取分封領土的情節為整個故事的發展打下了鋪墊,這也是李爾王悲劇的開始。過去人們多是從李爾王的角度出發,認為李爾王放棄王位的做法已經是很不正確了,更加荒唐的是李爾王居然只聽憑女兒們當場對他所表達的愛意來作為分封領土的依據。這當然是極為不明智的。對李爾王的批評也多集中在這一點,這也是人們以為該劇不合常理的地方之一。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不論李爾王的對錯是非,而是站在女兒們尤其是小女兒考狄利亞的角度上考慮時,可以發現這個開頭不僅僅對李爾王的個人悲劇有重大的意義,對女兒們而言,也是如此。而且對於三女兒考狄利亞,這個開頭對她的意義甚至是大過對李爾王的。

因為對考狄利亞而言,這裡涉及到一個選擇的問題,她可以選擇甜言蜜語地迎合他的父親,就像她的兩個姐姐做的一樣;也可以選擇誠實地回答自己的愛“不多也不少”。這個選擇將決定她的命運,因而這個選擇是極為重大的。其重要性跟哈姆萊特的那個著名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活著還是毀滅)相比也不遜色。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考狄利亞選擇了誠實地回答。她也因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對於考狄利亞的這種選擇,人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多數人會從現實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會認為考狄利亞不應該這樣回答。因為順從父母的意思是孝道的內涵。她不應該去頂撞父親的威嚴,尤其是她很清楚父親自傲暴躁的性格。並且在這種事關重大的抉擇中,她不該意氣用事,而應該權衡利弊,因為她需要獲得父親的分封,來更好地服侍父親,畢竟父親是最寵愛她的!而如果能這樣的話,也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但是,人們對考狄利亞的這種看法其實是片面的!因為這沒有考慮考狄利亞的性格特點,也沒有真正站在考狄利亞的立場上看問題!我們其實迴避了小女兒個人本身的因素,而一味站在大團圓結局的立場上要求考狄利亞。其實,小女兒難道是神志不清的嗎?她不知道要權衡利害輕重?不明白順從父親的威嚴?不懂得要理性和現實?毫無疑問,這些她都懂得。可是,她還是選擇了誠實地表達自己“沉默的愛”(Love and be silent)。

對她而言,這其實是由她的性格決定的,她的本性是善良而誠實的,不忍心通過欺騙來獲取利益,尤其是對自己的父親。這是她寶貴的優點,她自己很明白也很珍視自己的這種品質。所以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誠實,哪怕這會冒犯父親的威嚴,哪怕無法得到分封和嫁妝,哪怕斷絕和父親的關係!

對此有人還是會認為,即使她很珍視自己的誠實的品質,她為什麼非要在任何時候都堅持說真話呢?善意的謊言不是更可行嗎?這樣的質問其實給我們深入分析考狄利亞的性格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考狄利亞誠實的品質上在添上一個性格特徵——偏執!

所謂的偏執即是過於執著於某一個理念以至不容許對它有絲毫侵犯。小女兒的偏執之處在於她堅信:說謊是可恥的,誠實的品質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被玷汙。退一步講,我們可以認為她覺得如果當時她和她的兩個姐姐一樣地甜言蜜語,那麼,她和她們又有什麼分別?她所謂的誠實就無從表現。

可以說正是這樣一種偏執使得她敢於說出自己的愛“不多也不少,只能盡本分”這樣的話。而她明知父親的權威不可侵犯,父親的性格更是狹隘暴躁的,她也知道這種回答可能帶來的後果。但是她還是說了出來,這恐怕不能只歸結於她的誠實的品質,而應該歸結於她偏執的性格。而這一點也許正是人們所沒有看到的。也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李爾王》可以被認為是考狄利亞的性格悲劇,這也十分符合莎翁個人作品乃至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的創作特點。

愛與沉默的兩難選擇

但是,認為考狄利亞偏激的性格導致悲劇,就是這齣劇的結論嗎?不是的,這裡就又涉及到一個問題,考狄利亞的偏執是否應該?在日常語用中,偏執被認為是帶貶義色彩的,可是在這裡小女兒的偏執就該是被貶低的嗎?其實詞語本身的褒貶色彩無關緊要,如果用倔強或是執著等更加中性或者褒義的詞語來替換偏執也未嘗不可。關鍵是我們該如何看待考狄利亞的這樣一種偏執!

其實,這裡對考狄利亞的性格作出評價不能單純地由考狄利亞本身的性格特點得出結論,因為這裡還涉及到本劇的另一個著名的主題——愛與沉默。

《李爾王》:耳根子軟的父親 PK 沉默寡言的女兒

“愛並保持沉默”(Love and be silent)是考狄利亞在大女兒剛乃綺說出“我愛你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比這一雙眼睛、全世界和自由都更親愛;超過一切可能計值的珍貴,不下於美健尊榮的生命。人子所能愛的,或是人父所能享的愛,我是完整無缺的。我的愛使言辭都顯得薄弱無力了,我愛你勝過上述的一切”時,她所發出的旁白。

大女兒的這句話本身也是莎翁關於愛的名句,只是在劇中出自大女兒之口而變得十分具有反諷意味。而考狄利亞的旁白事實上也透露出考狄利亞的偏執即在於她認為愛是必須保持沉默的,畢竟在其他問題上也許考狄利亞不會那麼固執。這也留給讀者一個問題,那即是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愛與沉默”呢?

“愛與沉默”作為本劇的一大主題跟本劇的劇情是一致的,從李爾王分封領土開始,他的標準即是女兒們對他的愛,只不過他是以他當場所聽到的女兒們對他所表示的愛意作為衡量的手段。可以說他的原意是不錯的,那個女兒愛他最多,他就分封給她最多的領土。可是他的衡量的方式是錯誤的,他不能放在一個長期觀察的基礎上來評價女兒們的愛,而只是通過語言這種手段,顯然是不理智的。

但是這也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李爾王以為“愛就不能沉默,否則我如何知道你的愛。”從這個角度上看,李爾王的觀點毫無根據嗎?而李爾王和考狄利亞對愛與沉默的不同理解,事實上就體現出這一主題的深刻性了。愛與沉默作為本劇的一大主題其實具有很深刻的二律背反的性質。

之所以怎麼說,是因為關於愛與沉默之間其實有一個悖論,既然你愛,那麼你是保持沉默還是不保持沉默呢?如果你保持沉默,那麼你如何表現你的愛,僅僅通過實際行動?可是實際行動不就包含了你要用語言說出來你的愛嗎?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麼僅僅通過語言來表達的愛值得信任嗎?這樣的愛會是真的嗎?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既有實際的行動,也能以言語表達愛意,可問題是很少人人能同時做好這兩點,嘴巴甜的人可能不會有什麼真情實意,而真正有愛的人卻可能生性害羞或者木訥。

而且即便有人能同時有行動和語言,我們從心理上還是認為默默的愛肯定是最為真誠的,因為沉默的愛意味著只付出,而不索求回報。而說出來的愛也可能是無功利性的,卻始終讓人覺得是有所求的。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如此,在中國父母通常很少會說出他們對子女的愛,但是一舉一動卻無不包含著最真誠的愛,我們在傳統上也是默認和讚賞這種方式的。反觀西方人家長和孩子之間表達愛意倒是很直接的,這可能是由東西方文化思維和心理習慣的不同造成的。這本身也說明了愛與沉默之間的多取向性。那麼既然如此,愛是保持沉默還是不保持呢?這就是在這一主題中的矛盾性!

而從這裡我們能看出李爾王和考狄利亞對愛與沉默這一主題的認識差異,李爾王的觀點毫無疑問的是他認為愛就絕不應該保持沉默,所以他才會把女兒們對他表示的愛作為分封領土的標準,當然這裡面還包含著其他的因素,比如他可能早已為他的女兒們確定好分封,只是希望通過口頭上一個儀式性的表達來達到一個宣誓的作用,同樣也可能是為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虛榮和滿足。

總之,他一定是預設了愛就不能保持沉默這樣一個前提的,所以當考狄利亞說出她的愛不多不少時,他會顯得十分驚訝和惶恐,他也希望考狄利亞改變主意“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 ,speak again ”,卻遭到拒絕。巨大的期望導致失望更大,他一怒之下,沒有分封給原來他最鍾愛的考狄利亞一點領土,甚至斷絕了同她的父女關係。

而考狄利亞則剛好相反,她對愛與沉默的理解是真正的愛言語無法表達,她認為姐姐們所表達的愛很虛偽也並不珍貴,所以她寧願選擇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愛的缺陷,堅守沉默的愛,而這種愛其實正是最為寶貴的。當然正如前文所述,這其實也證明她誠實的品質和性格上的偏執。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兩人對愛與沉默的認識差異呢?這其實是很難的問題,因為愛與沉默之間,正如前文所述,本身即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性。從現實的角度上看,當然考狄利亞要適當地說出來,那樣能避免誤解,避免悲劇的產生。可是現實卻往往使人在愛的表達上選擇沉默。

當然,如何對待愛與沉默,本身也許沒有標準答案,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這齣劇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表現出了這麼一個深刻的主題,而不是給了一個答案。同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主題與人物的性格的結合也是十分融合的,既表現出李爾王的短視和暴躁,也表現出考狄利亞的誠實和偏執,這也是這齣劇所以出色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上對《李爾王》的解讀多集中在李爾王個人的性格和父權觀念上,重在批判李爾王所表現的專斷的封建家長制和父權觀念。本文則從考狄利亞的角度側重分析了考狄利亞偏執的性格特點,認為考狄利亞的個人性格也是導致這出悲劇產生的因素,同時本文結合愛與沉默的題來分析了李爾王和考狄利亞對待這一主題的認識差異,這種認識的差異也是主導致悲劇產生的一大因素。

這裡我們也可以莎翁創作該劇的高明之處,在反封建的基礎之上,同時描寫了一個愛與沉默的主題,這個主題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結合的十分恰當,因而使得造成這出悲劇的因素十分豐富,因而使得該劇呈現出多主題的特點。

雖然如此,本劇的最主要的中心總體上還是可以歸結到人物的性格上去,因而這齣劇事實上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悲劇。相對於把李爾王作為這出性格悲劇的主角的傳統觀點,本文則側重分析被忽視的考狄利亞的個人性格特點,認為其實考狄利亞不能僅僅被認為是該劇中的一個配角,相反她其實可以被認為是該劇中和李爾王同等重要的角色,因而該劇也可以被認為是考狄利亞的個人的性格悲劇!

《李爾王》:耳根子軟的父親 PK 沉默寡言的女兒

《李爾王》電視劇海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