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關注我,收穫更多影視資訊!

《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的第四部長片。 在拍攝了《血迷宮》,《撫養亞利桑那》,《米勒的十字路口》三部優秀的影片之後,該片大獲成功,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同時獲得了金棕櫚,最佳導演以及最佳男演員三項大獎,轟動一時。這也讓《巴頓·芬克》成為科恩兄弟走向國際影壇的代表作品。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但是,正如科恩兄弟之前的作品《血迷宮》一般,《巴頓·芬克》充滿了各式的荒誕隱喻,在平靜的外表下似乎藏著哲學的內核,視聽語言平實又充滿張力。初看這部影片,難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這也導致了該部影片在票房上的失利。

本文將從影片隱喻,人物剖析,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一步步揭開這部偉大作品神秘面紗下的驚世面貌。

影片隱喻:怪異詭譎,迷霧重重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作家巴頓·芬克因為一部新劇大受歡迎,而被邀請到好萊塢寫電影劇本的故事。巴頓·芬克被邀請寫一部與摔跤有關的電影,但他對這類影片毫無瞭解,陷入無事可寫的恐慌。在他入住旅館之後,一系列難以理解的荒唐事也接踵而來。

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怪異詭譎的意象,詭異的旅館,瘋狂的鄰居,掉落的牆紙,這些事物往往令觀眾感到一種奇異的不適卻又不知其究竟有何意義,影響了對影片真實價值的判斷。

在影片中,巴頓芬克入住的伊爾酒店在一開始就顯露出怪異。在酒店的前臺,接待員甚至將當地的地名說錯了。而電梯中負責按鍵的人員也顯得麻木冷漠。這種令人感到清冷寒顫的環境與之後即將出現的熱情似火的鄰居形成了對比,也預示著巴頓芬克在這樣一家詭異的酒店註定無法寫出像樣的劇本。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電影中的溫度則是另一種隱喻。不斷掉落的牆紙,滴落的汗以及鄰居的吵鬧嚴重影響了巴頓芬克的創作。觀眾在影片的一開始似乎還無法意識到這幾點之間的關聯。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我們可以發現有鄰居查理的地方,就有莫名其妙的高溫。而在他消失之後,巴頓芬克則文思泉湧,頃刻寫出。當他再度歸來,甚至引發了一場火災。這種溫度的異常讓觀眾理解到查理的重要意義,並在人物分析中開始將巴頓與查理當作一體兩面來看待。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在關於電影的一系列影評中,亦有觀點將酒店看作是巴頓自己的身體,將走廊視作動脈,將管道系統看作是排洩系統,將電梯中發出的胃蠕動的聲音看做是查理的內部。這也是查理作為巴頓第二個自己的證據。

電影中另一個令人沉思的隱喻則是奧黛麗的身份。奧黛麗作為編劇梅休的助手,也是梅休的代筆人。而當奧黛麗的身份被巴頓知曉,便走上了一條死亡的道路。而奧黛麗之死也是巴頓編劇生活的一次轉折,在之前寸筆難行,在這之後則是下筆如飛。

觀眾不妨將奧黛麗看做是靈感的化身,這種化身之前屬於梅休,卻被巴頓以暴力的方式搶奪過來。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這份才華,巴頓才能夠日夜不休地寫出劇本。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這隱喻亦可以用電影海報中的那一隻蚊子證明,在巴頓拍死奧黛麗身上的蚊子之後,卻發現奧黛麗已經死去。而製片商之前已經認為“這裡是沙漠,所以洛杉磯沒有蚊子”。這句話中嘲弄了好萊塢實際上是“文化沙漠”,也預示著奧黛麗給巴頓的啟迪性作用。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這種劇作速度上的改變是從巴頓得到那個不能打開的盒子開始的。

儘管盒子從未打開,我們也可以猜測到盒子中所裝的理應就是奧黛麗的身體。從得到盒子到最後,巴頓始終都把它放在自己的身邊,也是一種把“才華”緊緊握住不鬆手的象徵。

人物剖析:巴頓·芬克,一人兩面

《巴頓·芬克》這部電影虛虛實實,有許多場景與人物都是想象出來的,但要理解這部電影,也必須要理解這部電影的絕對主人公和“創造者”——巴頓·芬克。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這部影片以固定鏡頭為主,移動鏡頭較少。進行的活動也大多是巴頓與他人的談話。此外,電影在酒店中多用景深鏡頭,在長長的走廊上產生深邃昏暗的感覺,整體的色調也偏令人昏昏欲睡的壓抑暖色。因此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像巴頓的性格:內向,不愛言語而又令人感到乏味。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要理解巴頓,就要理解查理的出現。查理實際上是巴頓一體兩面的另一面。影史中出現潛意識的人物並不少見,《搏擊俱樂部》等其他懸疑電影中普遍使用這種方式體現主人公的意識狀態。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的許多地方找到“潛意識論”的證據。譬如內向的巴頓竟然能在見到查理之後自由自在地傾吐自己的創作思想;又譬如在交稿時,製片人提到巴頓的劇作裡都是靈魂的摔跤,而巴頓和查理在電影裡也有過一次“摔跤”。這些前後呼應的細節都體現出查理這個人的虛構性。

查理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巴頓的困窘,當巴頓陷入無法交稿的痛苦,查理就出現舒緩他的身心,幫他尋找寫下去的方式。查理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巴頓盯著油畫尋找靈感的時刻,雖然查理與巴頓幾乎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人,但卻相處地十分融洽,甚至進行親密地摔跤。

通過查理與巴頓撕裂的狀態,我們可以感受到巴頓自己內心的痛苦與不認同:他原本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劇作家,卻因為一次意外來到了好萊塢,進行自己根本不擅長的創作。巴頓在電影中始終保持著遲鈍冷靜的形象,而他心中的糾結則是通過查理來顯現的。

在這部電影中,約翰·特託羅的表現也是令人歎服的。她在以往的電影中往往美國城市中的猶太人或是意大利人。在這部電影中,戲劇成功後的興奮,寫不出劇作的痛苦,以及最後的解脫在一個演員身上被完美呈現出來。這種表演也使他獲得了金棕櫚的最佳男主角。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現實意義:黑色電影,嘲弄現實

在科恩兄弟的影片中不乏黑色電影的荒誕與神秘。他的黑色風格並不張揚狂放,也不血腥暴力,而是在沉默中有著獨特的韻味。在他們的首部作品《血迷宮》中,就存在這種令人捉摸不透的電影風格。在這部電影中,則更添加了一絲對於現實的嘲弄。在這之中,對創作受阻,靈感消失的嘲弄則是最明顯的。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巴頓·芬克》這部影片劇本的構思只用了三週時間,而在創作這部電影之前,他們在劇本《米勒的十字路口》中的工作遇到了困難。影片中對於受困編劇的刻畫無疑是生動的:被製片人催稿的痛苦,劇本緩慢時的壓抑在這部電影中都有所呈現。不得不說,《巴頓·芬克》看上去也像是科恩兄弟們對於自己當時現狀的無奈自嘲。在巴頓陷入痛苦時,房間的隔壁似乎傳來一陣陣笑聲,這笑聲也像是科恩兄弟對自己的嘲笑。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而更深一層的,這部電影是對當時電影工業的反映與嘲弄。在影片的背景中,好萊塢正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需要能夠大批量製造模式化的電影。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巴頓雖然被製片人發掘,卻仍然只能創作一些沒有營養的摔跤電影。

這一點在奧黛麗口中則得到了進一步驗證,編劇的工作無非是電影工業化中的普通一環。在商業片的製作中,編劇想要創作出藝術化的劇本是不可能的。在影片的結尾,巴頓的電影劇本也被製片人痛斥,只得掃地走人。

因此,對於好萊塢流水線式工業體系的嘲諷,才是《巴頓·芬克》外衣下最核心的理念。掛在賓館牆上的那副油畫才是巴頓最希望達到的創作環境。這個場景也在電影結尾以真實的形式呈現在巴頓面前,這也表明他已經從好萊塢的環境中解脫出來。遠離工業化的喧譁與浮躁,在片尾的海灘上與世無爭進行藝術創作,這也是科恩兄弟的真正理想。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結語:

《巴頓·芬克》無疑是極具魔幻主義的一部黑色電影,尤其是在電影的結尾,查理在烈火中飛奔的場景,無疑令人感到奇異又費解。

《巴頓·芬克》:科恩兄弟的金棕櫚之作,荒誕不羈的黑色電影

這種晦澀雖然導致了票房的失利,但是這部影片無疑是一部藝術性極強的佳作。

電影描繪了一個編劇生活的起起伏伏,用隱喻的方式影射了工業化電影的亂象,在人物的兩面性中甚至蘊含自己生活的境遇。

該片更是對這部電影本身的一個預言,《巴頓·芬克》雖在電影節大獲成功,卻在北美票房上預冷,這簡直就是電影的現實翻版。它對每個身處其中的工作者都來了一記當頭棒喝——這裡絕不是創作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