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在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的開頭,有著這樣一句極富詩意的話——“請把你摯愛的孩子送上旅途吧。”

試想一下,如果你家娃剛上小學,學校離家不算近,每天需要乘公交、導地鐵,你能放心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讓孩子一個人走完這段路嗎?


恐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回答,都是“不願意”。


先不談針對兒童的傷害、拐賣等問題,光是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早高峰地鐵川流不息的人群,估計都會讓許多家長捏一把冷汗。最保險的辦法,當然還是家裡人專車接送,或大人陪伴走完全程。


這樣的想法在我國的大環境下,當然是無可非議的。可就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讓年紀小小的孩子獨自上學、放學卻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大人們放心地給孩子們獨立通勤的機會,甚至在懵懂的孩子還未意識到這樣做的意義之時,就已有些“被迫”地被大人們推出了舒適區,硬著頭皮也要“自立”。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圖片來源於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這樣的特殊現象,曾引起澳大利亞SBS電視臺的注意。前幾年,他們專門拍攝了一部微型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通過跟拍對比日本與澳大利亞孩子的上學路,揭開了日本教育中獨特的一環——“自立教育”。


01

日本VS澳大利亞

截然不同的上學經歷


7歲的日本女孩Noe,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每天清晨醒來,她獨自穿衣、收拾書包、給自己扎馬尾辮,隨後坐在餐桌前,享用媽媽準備好的早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吃完早餐,Noe在爸爸的提醒下對媽媽的辛勤勞動表示了感謝,隨後背起書包,與父母道別。


這對Noe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天,自打上小學以來,從起床到入校的這段路程,她就沒讓爸爸媽媽接送過。獨自離家,到達地鐵站,坐車,換乘,再步行到學校,Noe需要熟記完整的路線並計算好時間,稍有耽擱,可能就會趕不及上學。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在地鐵站內,Noe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起伏著,上了車,她幸運地發現了一個空座,便安心坐好,埋頭看書。那沉著冷靜的模樣,讓人很難想象這僅僅是個7歲的小學生。


談起女兒的獨立與懂事,Noe媽媽的笑容中流露著自豪:

“可以說,除了外出工作、養家餬口,Noe可以在這個家裡獨自完成任何事。”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讓這麼小的孩子獨立通勤, 父母難道就不怕“出事”嗎?對此,Noe媽媽顯得異常淡定,她表示,如果孩子記錯了路線或耽誤了班車,那麼她自己就要承擔後果,要麼遲到,要麼迷路,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然而,孩子天性中積極做好一件事或規避錯誤的本性,往往超乎大人的想象。自從獨立上學以來,他們幾乎沒有碰到過女兒走錯路或迷路的情況,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要對自己負責,由獨立的責任心爆發出來的能量,讓Noe變得格外自立與堅強。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鏡頭一轉,澳大利亞悉尼,10歲女孩Emily正一邊吃早飯,一邊讓老爸給自己梳頭。她的一天,從老爸幫忙收拾書包、梳洗打扮開始,臨走前,老爸提醒道自己塞了一個蘋果在書包裡,一定記得吃掉。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隨後,父女倆坐進了私家車,Emily安然享受著車接車送的待遇,從未覺得這樣做有何不妥。當聽到日本小孩從6歲開始,就要自己獨立上學之時,她睜大了眼睛,滿臉都寫著不可置信:


“那簡直是太酷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在Emily看來,也許到自己高中的時候,就會開始嘗試獨自上學放學了,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即便是自己有獨立通勤的念頭,恐怕父母也不會答應的。


02

兩國孩子獨立性“天差地別”

背後的秘密藏在這裡


日本孩子的“獨立性”,澳大利亞孩子的“依賴性”,於短短八分鐘的紀錄片中形成了鮮明對比。


所有看過這些片段的人,也一定會像駐日的美國記者Jake Adelstein一樣發出疑問:


“日本孩子在自立方面做得如此優秀,到底原因何在?”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他在日本生活過多年,在初到日本之時,就為街上時常能看到的、獨自通勤的幼小孩童而震驚,這些孩子淡定、從容,能在沒有成年人指引或幫助的情況下,獨立走完一段路程,或購買需要的物品。


這在澳大利亞等尤其強調未成年人監督與保護的西方國家,幾乎不太可能是一種常態。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對此,片中也給出了簡單而中肯的分析。


首先是客觀原因,日本作為一個人口總量為澳大利亞五倍之多的國家,犯罪率卻是後者的四分之一。整體的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環境安定,這為父母放心讓孩子獨自出門,提供了相當的可能性。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在一檔風靡日本的綜藝節目中

兩三歲的孩子就被父母鼓勵著獨立出門買菜

一開始有些委屈無助的孩子在成功完成任務後

獲得了家長的鼓勵與好評

(圖片來源於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其次,主觀原因就在於整體社會文化氛圍的不同。在澳大利亞,社會氛圍還是偏向於西方傳統的“個人主義”,大家走在路上,只是各管各的,出於對個體空間與隱私的尊重,不會對他人有過多的關注或干涉。


正如在SBS紀錄片中,澳洲行人委員會(Australian Pedestrian Council)主席Harold Scruby接受採訪時所說——如果細心觀察澳洲人的行為習慣,會發現大家傾向於思考或關注自己的事,即便在學童較多的學校區域,也不例外。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而在日本這樣的東亞國家,集體主義的文化薰染在多年的發展變遷後,已日益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社會安全感與彼此支持的群體氛圍。


大家一定還記得那部很火的紀錄片《日本學校的午餐》,它在Youtube上的觀看人次接近兩千萬,還獲得十萬多個點贊,恰恰介紹了自立的日本孩子們,如何在團結互助的氛圍下享用午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從擦桌子、用餐前檢查個人衛生,到抬菜、打菜,再到收拾碗筷、垃圾分類,校園內的孩子們分工井然有序,每個人都堅守著自己的角色,在享受別人服務的同時,也為他人、為集體貢獻著力量。


在博士期間研究日本青少年文化的人類學者Dwayne Dixon曾在研究中表明,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這樣一種理念——

“在一個理想的社會,每個人都在被需要的時候,向他人伸出援手。”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角度出發,日本社會給下一代提供的,都是一種“集體層面上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正如Dwayne Dixon博士所說,在一個世界上大多數孩子都能學會自立的大前提下,日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做到了“‘信任’不言,下自成蹊”。家長們通過給予孩子獨自出門的自由實施自立教育,不僅僅是因為信任孩子們的能力,更是對於整個社會充滿信心。


03

日本如何踐行“自立教育”?

這幾點值得關注!


自立教育,作為日本教育體系中的獨特一環,還不僅僅體現在讓孩子獨自走上學路。說姐在翻閱資料後發現,日本的學校、家庭、社會還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踐行對下一代獨立性的培養,引人深思。


在學校,孩子們在完成相應的課業之餘,要擔負起維護校園清潔的工作,打掃衛生、擦洗衛生間,這些事都由孩子們自主完成,是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有清潔工來“代勞”的。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為了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堅毅的品質,許多日本學校的教室甚至是沒有空調的,即便在寒冬臘月裡,你都有可能看到孩子們衣衫單薄地學習、運動,有些學校還會專門組織冬季耐寒的馬拉松訓練。


即便孩子因此會有感冒的風險,但家長也堅持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抗寒的強健體魄,降低日後感冒發燒的頻次。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也正如紀錄片中7歲日本女孩Noe所經歷的那樣,從穿衣打扮,到收拾書包,再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但凡是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大人絕對不會插手。


孩子們大膽地獨自走向外部的世界,正如同一株株頑強生長的植物,需要陽光雨露,更需要風雨中的歷練。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在東京學習院女子中學附近的道路上 日本媒體曾抓拍到愛子公主獨自揹包跑步上學


這份事關自立的培養與鍛鍊,無關階層,無人例外,儼然成為下一代教育中必然遵循的規範。


在SBS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的開頭,有著這樣一句極富詩意的話——“請把你摯愛的孩子送上旅途吧。” 這多多少少說出了日本父母的心聲。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雖說由於國情的不同,完全照搬日本的自立教育並不現實,但日本家長的那份豁達、通透,對孩子獨立性培養的看重,以及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的坦然與堅定,都值得我們學習。畢竟,我們要培養的是獨立的、大寫的“人”,而非“巨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