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2009年傳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科幻電影《阿凡達》上映,這部影片以27億美元的票房,打破了1997年同為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保持的影史票房紀錄。很多影迷把《阿凡達》的成功,定義為3D電影的元年,這部影片之後,電影正式進入了3D時代。和有聲電影、彩色電影一樣,3D的加入,是電影行業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電影自誕生以來,從默片到有聲電影,有黑白到彩色電影,從4:3到寬銀幕,等一系列的技術革新,是電影人希望通過大銀幕能夠和觀眾更好的交流,能夠在銀幕上給觀眾呈現一個更為真實可信的夢境世界。

但是無論技術如何演進,觀眾們潛意識的總能識破影片中的破綻,因為我們從電影的製作而言,所有銀幕上的故事都是能工巧匠的電影人,通過攝像機以及後期剪輯創造的幻想。而銀幕上的故事來自何處呢?來自於歷史書上的記載?來自於文學家們的小說?對於這個問題,熟悉電影的影迷,答案一定的否定的。銀幕上記錄的故事,其實更像是電影人通過影像、聲音、光線、所幻化出的夢境。而電影人最大的成就,莫過於通過巧妙的影像,精妙的故事節奏,將他們幻化的夢境,植入到觀眾的意識世界裡。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就在《阿凡達》上映一年之後,就當所有的電影人朝著3D努力奮進的時候,當代另一位偉大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用2D影像創作了一部名叫《盜夢空間》的電影。和電影技術狂人卡梅隆不同,諾蘭是一位偏執的電影哲人和藝術家。卡梅隆震撼到觀眾的是他的影像,而諾蘭震撼到觀眾的,則是他影像之下的夢境。卡梅隆震撼到了觀眾的眼睛,而諾蘭則真正地將影像潛入到了觀眾的夢境潛意識當中。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在2010年諾蘭的《盜夢空間》上映後,許多影迷驚詫於諾蘭製作電影的功力。這部開拓性的影片,把夢作為描述對象,並通過夢這一素材,諾蘭將影像的深度,植入到人的潛意識之中。跟隨著《盜夢空間》的故事,觀眾們彷彿也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深處。在這部影片上映後,即便是許多資深影迷也表示這是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但是歷經10年的歲月,當平行空間,時空穿梭,已經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創作元素之後,我們再回看《盜夢空間》這部電影會清晰地意識到,這部包裹著科幻、懸疑外殼的電影,其實講述的對象並不是夢境和意識本身。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在《盜夢空間》中,夢境和潛意識不過是諾蘭用來講故事的素材。諾蘭利用築夢師這一獨特的職業,為觀眾在銀幕上打開一個貌似神秘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諾蘭看似帶領觀眾穿梭於奇幻夢境當中,實則諾蘭通過“盜夢”的故事,在銀幕上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從唯物主義的角度而言,夢是不存在的,但是從意識層面而言,夢又是做夢者潛意識的表達,所以夢境,就像現實中做夢者的鏡子,能夠從中窺探到做夢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而在這份潛意識裡,是做夢者對於自我和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世界而言,世間萬物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但是對於個體而言,世界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意識元素。從後者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世界都有所不同,比如影片中的主角築夢師柯布(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在他的世界裡,已故的妻子和孩子,是他永遠繞不開的心結。在他和妻子可以永恆廝守的夢境裡,柯布掛念著仍然在現實生活中的一雙子女,而在現實生活中,已故的妻子又是柯布永遠繞不開的心結,這一點在柯布底層的夢境中就得以反覆體現。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而人生呢?其實更多的便是在夢境和現實中的掙扎,在夢境和現實之間,是無法完全形容和定義的自我。而大多數的人生,其實並不是掙扎在生活的苦難中,而是掙扎在現實的自我處境,和夢境中對人生的嚮往之間。這一切,被諾蘭用超現實的影像,以及邏輯結構緊密的故事,展現在了影片《盜夢空間》中。諾蘭的科幻電影繼承了斯坦利庫布里克關於生而為人的哲思,以及雷德利斯科特關於人類科幻進程的反思。

和許多科幻電影不同,《盜夢空間》帶給觀眾的絕不僅僅是天馬行空的獵奇心態,也不單單是停留在認識層面的交流。這部電影而是通過對幾個人夢境的潛入,繼而帶動觀眾在潛意識層面對自我人生的思考。而這其中,目標費舍這個角色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影片中費舍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反派,他只是盜夢者們的目標。而這次任務的目標和以往造夢師的任務有些不同,以往造夢師是潛入夢境中獲取情報,而這次他們是要為目標費舍植入一個意識。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這個植入意識的任務,便成為了諾蘭帶領觀眾,在他銀幕中影像裡的意識之旅。隨著夢境的層層深入,人們開始窺探到費舍和父親的關係,這個表面上看上去富甲天下的富二代,內心深處潛藏的,卻一直是父子之間溝通的缺失,從而造成他意識層面的自我懷疑和否定。而就這麼一個簡單的細節,諾蘭卻延伸出一場盜夢大戲。在這場大戲裡,其實主角並不是費舍,而是築夢師柯布。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柯布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他一直藏在了關於妻子的深深內疚當中。這次完成任務的救贖之旅,其實也是柯布在盜夢任務中自我發現之旅。在影片的最後,作為夢境標誌物的陀螺依舊旋轉,觀眾們從這個細節無從分辨銀幕上的故事存在於夢境還是現實。然而這也不正是我們很多人的人生嗎?在我們的意識裡,我們每天糾結的問題,是我們所能改變的嗎?在現實和夢境之間,我們真的能夠辨析清楚嗎?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正如《盜夢空間》中的故事一樣,我們每個人真的能夠分清夢境和現實,理性和感性嗎?其實在這部影片中,真正複雜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導演試圖用一個看似複雜的故事,清晰的解讀出人生在自我實現和自我認識過程中的誤區。究竟現實和夢境那個才是人生追逐的真諦,究竟那一部分才具備人們傾其一生的價值。這一切都在那個旋轉的陀螺中,這一切答案也並不在電影中,而深藏在每個觀眾的意識深處。

​諾蘭的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