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漢末群雄系列之張楊(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本文除講述漢末群雄之一、河內太守張楊的相關歷史事件外,還將介紹相關歷史人物的結局,全文較長,在保持耐心的情況下如果有興趣,不妨結合筆者之前的文章一起來讀,有助於理解相關人物及事件。

張楊重大事件之八——接納董承,修繕皇宮

在李傕篇筆者介紹過,董承出身涼州系董卓集團,曾經是牛輔的部曲。說他是皇親國戚倒也不假,其女董貴人是漢獻帝的嬪妃,但考慮到董承的上位時間,董貴人應該是在董承參與護送獻帝東歸之後的事情。

在一眾白波軍將領中存在著董承這個異類,當然要被排擠。楊奉作為實力最強的人,並且與董承有過合作,所以未將董承視為威脅。但白波軍其他人不這麼想,建安元年(196)二月,剛在河東郡稍作休息,韓暹就向董承發起了進攻。董承沒辦法只得出逃,投奔張楊。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張楊並沒有藉機攻往河東,反而分給董承一隊人馬讓他去洛陽主持宮殿修繕工作。因為董卓當年火燒洛陽,整座城已經是一片廢墟,皇帝要遷都回去必須要修繕一番。此處再次證明張楊對漢室的忠誠,在這種關鍵時刻並未參與權力爭鬥,反而處處為漢獻帝盡心盡力,在漢末亂世中還能忠於早已權威蕩然無存的皇帝,實在難得。

宮殿修繕完畢已經是當年七月份,出人出錢出力的張楊沒有搞任何小動作,順利地迎接獻帝東歸,當然還有楊奉那一幫白波軍。

終於回到洛陽,漢獻帝對這些將領們都進行了封賞,張揚大司馬,楊奉車騎將軍,韓暹大將軍領司隸校尉,董承衛將軍。至於胡才與李樂,史書只粗略記載兩人留在河東郡沒有繼續東行,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筆者在李傕篇介紹過涼州諸將的“四巨頭”,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人把持朝政,如今漢獻帝身邊再次出現“四巨頭”局面,便是張楊、楊奉、韓暹、董承。這次四人角力的結果,是張楊、楊奉帶兵出屯城外,韓暹、董承兩人守衛皇宮。

當然您也明白,所謂守衛皇宮,其實就是把持朝政。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董承跟隨漢獻帝到許昌後,一門心思要謀害曹操的原因,董承在到許昌後升車騎將軍並有開府權力,認為除掉曹操自己可以取而代之,歷史上的董承與《三國演義》裡的大忠臣完全是兩碼事。

說回張楊。之前說張楊為獻帝東歸立下大功又不貪圖權力,有朋友覺得好像把他誇得太過,熟悉歷史的朋友會指出,張楊為漢獻帝修繕皇宮,卻把這座宮殿起名“楊安殿”,是不是太狂妄了?

首先,楊安殿的意思雖然是張楊自誇,但實事求是地講,在獻帝東歸的過程中,張楊可謂居功至偉。如果沒有張楊,漢獻帝說不定餓死在半路,就算回到洛陽,也不過是廢墟一片根本沒法住。雖然相比於後來許昌的生活,漢獻帝在洛陽期間始終過得很艱苦,但張楊畢竟實力與曹操有差距,不能要求太高。更何況張楊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並未謀求把持朝政,只不過得到個徒有虛名的大司馬官位。為宮殿命名這件事就算滿足他的一點虛榮心,比起功勞來完全能夠理解。

另外,當曹操被董承密詔至洛陽勤王時,曹操曾經上表彈劾韓暹、張楊。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

很清楚,漢獻帝對韓暹、張楊的功勞記在心裡,知道曹操這是藉機剷除異己,但頂住壓力沒有同意。漢獻帝的態度能夠說明一切,“一切勿問”四個字,對於張楊到底是權臣還是忠臣,答案再明顯不過。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迎接漢獻帝至許昌,短暫的“後四巨頭”局面宣告結束。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張楊重大事件之九——曹操打擊對手,張楊獨善其身

接下來逐個講一下除張楊外的三人結局如何。

韓暹的結局。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暹矜功恣睢,幹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

簡而言之,曹操想迎接獻帝需要理由,這個理由是董承提供的,而董承勾結曹操的原因,就是韓暹專權。之前講過,韓暹與董承早就爆發過沖突,而在東歸洛陽後韓暹官至大將軍,甚至位居楊奉之上,再結合李樂、胡才兩人死得不明不白,極有可能就是韓暹搞的鬼。

《資治通鑑》載:二月,韓暹攻董承,承奔野王。…胡才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

這段記載顯示,韓暹趕跑董承後,又跟胡才起衝突,被漢獻帝制止。後來胡才、李樂皆死於河東,韓暹不論是否為兇手,兼併這兩人部隊的可能性都非常大,這也給了他專權的底氣。

但結合漢獻帝后來不予追究的態度,所謂專權,應該主要還是針對老仇人董承的排擠,其他方面應該沒有太過分。

恰恰因此,董承在引來曹操後,第一個想弄死的就是韓暹,這才有曹操彈劾韓暹、張楊的奏章。韓暹恐懼之下竟然隻身投奔楊奉,放棄了自己的所有部隊。之後跟著楊奉一步步走向衰落,從起義軍首領爬到大將軍,再從大將軍變成流竄賊寇,應該也是歷史一大奇觀。最後被劉備設伏誘殺,結束了傳奇卻不光彩的一生。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韓暹


楊奉的結局。

因為楊奉在李傕手下待過,耳濡目染之下楊奉自然與其他白波軍兄弟不同,他的戰鬥力始終是最強的。所以當董承勾結曹操,韓暹如驚弓之鳥來投奔後,曹操也不敢輕舉妄動。曹操不斷給楊奉送去禮物,表示自己只是希望漢獻帝能往東搬一點,到魯縣就行,這樣能方便曹操運送糧食。

六月份楊奉還傻乎乎地跟著其他人一起表奏曹操為鎮東將軍,九月曹操軍就把漢獻帝迎到了許昌。

發現中計的楊奉可沒像韓暹那麼膽小,他帶兵追擊,想要搶回獻帝。只不過發現得太晚沒追上,於是又掉頭進攻潁川郡。曹操根本沒與楊奉正面交鋒,反而直搗楊奉大本營梁縣。失去漢獻帝又丟了地盤,楊奉只能帶著韓暹投奔袁術。

楊奉、韓暹兩人跟著袁術打呂布,結果被呂布策反掉頭打袁術。因為沒有固定地盤,這兩人就在江淮一帶四處劫掠,最後劫到劉備頭上,中伏而死。對了,楊奉手下可有一員三國名將,在楊奉敗逃時歸順曹操,這便是徐晃。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楊奉


董承的結局。

受了一年白波軍諸將排擠,董承投奔張楊。張楊無心爭權,力量也不夠強大,於是董承又勾結上曹操。可以說董承正是為曹操迎獻帝提供最佳機會的人。

韓暹、楊奉、張楊都被趕走了,董承則跟隨曹操來到許昌,不僅沒有失勢,相反後來升為車騎將軍,還擁有開府權力。這給了董承一個錯覺,他覺得自己能扳倒韓暹、楊奉,同樣能扳倒曹操。

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載: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遂定計。

這是節選董承與王子服的密謀經過,王子服覺得兵少而不敢動,董承則認為剷除曹操後,自己可以接管其兵權,又列舉了幾個同謀者。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建安五年(200),當劉備出征袁術時,董承密謀敗露,一眾黨羽盡皆被曹操誅殺。劉備則擊敗袁術後一去不返,再次佔據徐州與曹操對抗。董承最初為牛輔部曲,自楊奉背叛李傕開始不斷投機鑽營,先聯合楊奉,又投靠張楊,後來聯絡曹操,都是在為自己的權力而謀劃。來到許昌還不罷手,看不清形勢,被曹操連根拔除。

作為董卓派系眾人最後一位朝廷大權的角逐者,董承應該算最老謀深算的人。歷數牛輔、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楊定這麼多大佬,反倒是初期默默無聞的董承活得最久,在來到許昌後還能活得車騎將軍、開府的權力,甚至還成了皇親國戚,這也意味著當時的曹操還未能大權獨攬。

不過董承那點小計謀在涼州一幫大老粗裡算不錯,碰到曹操完全不夠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其:“董承者,與亂相終始,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非常準確地概括了此君的特點,參與了涼州系軍閥禍亂朝政的整個過程,經常搖擺而愛耍小聰明。

至此,楊奉、韓暹、董承三人的結局先後交待完畢,只剩下本文的主人公張楊,還在河內固守著一畝三分地。

從董卓身亡,李傕為首的涼州眾將把持朝政開始,到楊奉反叛,引出漢獻帝東歸,白波軍入局,涼州軍與白波軍之間或兩派內部混戰不斷,最後曹操迎接漢獻帝至許昌,為這場持續四年多的爭權大戲畫下句點。

張楊只在漢獻帝東歸過程中有小部分參與,其並不在涼州軍及白波軍之間選邊,盡心盡力為漢獻帝提供幫助,沒有深度捲入權力爭奪。不過考慮到系列文章的連貫性,繼李傕篇之後,筆者覺得有必要講述李傕失勢到曹操得勢之間,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參與權利角逐。因為這個時期不長,而且楊奉、董承及白波軍諸將也沒有單獨開篇的必要,所以一併放在張楊篇,敬請大家諒解。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董承


張楊重大事件之十——性格矛盾體的另一面

上面講完其他人的結局,接下來該講張楊的結局了。很多朋友都知道張楊是為救呂布而被叛徒殺死,也知道張楊以缺乏威信著稱,不過箇中細節也許您不太清楚,下面就為您講述。

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載: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

這便是張楊缺乏威信的歷史鐵證,無需解釋。連謀反的人都能原諒,那他的部將自然不會敬畏他。一旦缺少對領導的敬畏,不臣之心就會滋生,缺的只是爆發時機。

說到這裡,其實張楊的人物形象比較複雜,並不能單純用“仁和無威”概括。回想一下,張楊可是以“武勇”聞名幷州,得到武猛從事官職,又被丁原選派到朝廷西園軍的精英將領。這樣的武人,恐怕很難說他有多“仁和”。

而且張楊還曾經跟南匈奴勾結,雙方聯合造袁紹的反,這才得到董卓冊封的河內太守官職。能跟匈奴人混到一塊,不僅全身而退還升官拜將,怎麼看張楊也不是個善類吧。

僅僅是這種程度的懷疑還不夠,筆者經過仔細檢索,真的找到相關的歷史證據。

《三國志·常林傳》載:林乃避地上黨,耕種山阿。…依故河內太守陳延壁。…張楊利其婦女,貪其資貨。林率其宗族,為之策謀。見圍六十餘日,卒全堡壁。

常林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簡單介紹一下,此人是曹魏重臣,曹操稱王時任尚書,曹丕稱帝后官至大司農。這段史料的大意是,常林年輕時因避禍來到上黨種地,而且他跟河內前太守陳延是鄰居。後來張楊做河內太守,不知怎麼就盯上了前任太守陳延家的女人跟財產。《三國志》有相關記載,常家也是大族,這常林就帶著宗族弟兄們幫助陳延抵抗張楊,在他的出謀劃策下堅守六十多天,成功逼退張楊。

“利其婦女,貪其資貨”這八個字因為記載在幾乎沒人注意的常林傳記中,所以大多數人只知道張楊仁和的一面,卻不知道張楊也有貪財好色的一面。為了女人和錢財帶兵攻打退休老幹部家宅,而且兩個月都沒拿下,真不知道張楊的武勇有幾分成色。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待漢獻帝卻盡心服侍,缺糧就送糧,缺住就修宮殿,光看獻帝東遷這期間張楊的表現,簡直天字第一號大忠臣,更關鍵是他還不爭權,陰謀家董承逃到他那,只打發到洛陽修宮殿,自己絕不參與朝廷事務。等到曹操入朝清算對手,漢獻帝都幫著張楊說好話,可見他這段時間表現確實發自真心,就算皇宮起名“楊安殿”,也不過圖個虛榮,絕不貪戀實權。

整理一下張楊的性格:貪財好色、愛虛名不貪權、忠於漢室、欺軟怕硬、厚待部下,但又婦人之仁。

張楊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人性的複雜,既有光輝偉岸值得敬佩的一面,又有齷齪下作讓人看不起的一面。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呂布


張楊重大事件之十一——救友不成反遇刺,官渡大戰導火索

下面該說重點,即張楊的結局。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張楊曾經試圖與曹操交好,後來為了幫呂布而跟曹操反目。加上早就跟袁紹決裂,隨著袁紹、曹操兩家勢力不斷壯大,張楊就像夾心餅乾一樣被包夾在兩大勢力之間。不過當時袁紹忙著與公孫瓚廝殺,曹操正在跟呂布死磕,所以勢力較弱的張楊得以偏安。

事實證明張楊的性格應該還要加上胸無大志四個字。當年迎接漢獻帝至洛陽,那麼好的機會都不懂得利用,只得到個楊安殿命名權、大司馬虛職就心滿意足地回到河內,坐看曹操一步步把呂布從兗州趕到徐州,又把呂布包圍在下邳,長達幾年的時間裡堂堂大司馬張楊竟毫無動作。

《三國志·張楊傳》載: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

等到曹操把呂布徹底包圍,張楊才發兵救援。這時候的張楊跟曹操實力已經天差地別,根本不能接近,只能“遙為之勢”。不僅幫不上呂布,這樣的舉動還給自己惹出殺身之禍,懷有不臣之心的人終於爆發了。

《三國志·張楊傳》載: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醜,將其眾,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眾也。

建安四年(199),張楊被部將刺殺身亡。

張楊自不量力而且不合時宜地跟曹操對抗,這種雞蛋碰石頭的自殺行為引來部將楊醜行刺,欲引兵投降曹操。這時就看出張楊平日威信缺乏到何種地步,連投降選邊都無法達成一致:另一名部將眭固緊接著把楊醜又殺了,調頭就投奔袁紹。

之前介紹過河內郡是戰略要地,更何況夾在袁曹兩大陣營之間,張楊之死引發的內鬥自然吸引來兩隻巨獸的垂涎。曹操先出手,派史渙出兵斬殺眭固,將張楊餘部收入囊中。袁紹得知曹操竟敢把手伸向黃河以北,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公然挑釁。同年六月袁紹以十萬大軍南下,就此拉開官渡之戰序幕。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楊篇(下)

曹操


作為漢末諸侯中的邊緣勢力,張楊如果不是和呂布有交情,恐怕關注他的人將會少得可憐。儘管如此,能夠得到陳壽單獨立傳,張楊為漢獻帝所做的一切還是應該得到認可,亂世之中能對漢獻帝盡忠的諸侯並不多,這一點尤為可貴。

漢末群雄的爭鬥雖然看似紛亂,實則一環扣一環,呂布被圍引發張楊救援,張楊之死又成為官渡之戰的直接導火索。而曹操之所以敢於揮軍向北,也正是因為消滅了呂布。所以下一位漢末諸侯,咱們就來聊聊這位張楊的好朋友,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大奉先。

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