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三國-吳嘉禾六年,朝堂傳來了勝利的消息:丹陽山越叛亂終於平定。丹陽,這支“地勢險阻、山出銅鐵、民多果勁、好武習戰”的帶刺玫瑰,碰到了宿命般的“辣手”——“太子四友”之首諸葛恪,曾經一直以來

“春風吹又生”的組織頑疾不但因之消除,還“變患為利”,獲得了“十萬山民,五萬精兵”,這對於將星凋零、人口銳減的三國僵持階段,無異於一個大額“加油包”。那麼諸葛恪是如何妙手平丹陽呢?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

諸葛恪至丹陽,移書四部屬城長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俟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谷既盡,新谷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於是山民飢窮,漸出降首。恪乃復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拘執!”臼陽長鬍伉得降民周遺;遺舊惡民,困迫暫出,伉縛送諸府。恪以伉違教,遂斬以徇。民聞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於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餘分給諸將。吳主嘉其功,拜恪威北將軍,封都鄉侯,徙屯廬江皖口。《資治通鑑·魏紀五》


組織發展到成熟階段,外部矛盾出於較為穩定的動態平衡中,常常難有作為;因此,內部挖潛成為度過“創業寒冬期”的主要手段。但仔細梳理“帶病生存”的組織,發現“潰瘍”比比皆是,不但不能轉化為有效動力,反而常以一副“看不慣,打不死”的滾刀肉形象出現,實在是管理者頭疼的事情。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諸葛恪決意根除丹陽頑疾


丹陽山越勢力,之所以成為禍患,並非因其軍事能力突出,難以戰勝;恰恰相反,在孫吳集團揮兵討伐、尋其巢穴時,丹陽山越依靠對本地複雜地形的熟悉,“戰則蜂至,敗則鳥躥”,致使千里迢迢趕來的正規軍常常無功而返,不勝其擾。

奠基:移書四部,明立部伍

諸葛恪跳出了單一的軍事技術思維,一反“以奇致勝”的原理,大張旗鼓地整頓軍隊、修建工事,固守險要,大有一副“誓與此事相始終”的勁頭,其目的有三:一是絕敵幻想,表明此次非同以往,過去“候鳥式”的避風頭不再管用了,依賴地形優勢控制險要也沒有可行性了;二是營造氛圍,自諸葛恪至常規守兵,丹陽形成了肅殺的政治氛圍,過去混跡於市面的山賊開始疑懼,節制舉動;三是疲敵擾敵,這一策略維持了三年之久,山越在恐怖氛圍中度日如年,卻在諸葛恪的按兵不動中,焦慮叢生,銳氣大受挫折。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諸葛恪治丹陽,慢工出細活


分化:從化平民,悉令屯居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成就事業的首要問題。諸葛恪緊抓這一源頭問題,採取了“過篩式”的分化策略,對歸順孫吳者,屯居聚居的政策,其利有三:

一是地理隔離,將山越百姓的政治傾向與劃片地域結合起來,在沒有戶口簿制度的三國時期,是最為高效的區隔方法;二是封閉管理,切斷了歸順者與叛逆者的聯繫,在統一監管下,避免“撫後生亂”的出現;三是正向引導,對歸順者給出改過的機會,並與百姓一視同仁,緩解了騎牆觀望的焦慮心態。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政治傾向與地域區隔緊密結合,協助諸葛恪區分敵我


扼源:山民飢窮,漸出降首

接下來,就是負隅頑抗的山越叛民了。誠如野火燒不盡原上草的根系營養,只有抓住叛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才有控制、杜絕的可能。三國時期發展迅猛的“屯居”制度,兼有穩定人口和糧食的雙重作用,也正是基於分化工作,叛民既不擁有土地開展種植,又無法通過掠奪截獲資源。反抗孫吳朝廷的意志,遠遠扛不住肚子“鬧意見”;外加諸葛恪刻意製造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勢,驅使一部分叛民如流順下,走進歸順的框架中去。

示信:以伉違教,遂斬以徇

至此,諸葛恪其實已經完成了對丹陽局勢的控制,足夠給孫權一個合格的答案,或者如其他將領一樣,採用軍事手段,完成對最後一批叛民的清繳工作。但諸葛恪不凡之處也在於此,他深知迫於形勢走出山林的叛民,並未對孫吳政府心悅誠服,沒有最終的“攻心一戰”,丹陽頑疾還會舊病復發,而其優質的兵勇資源依然不能為己所用

。於是,諸葛恪不惜殺胡伉以取信叛民。其實,即便沒有胡伉違抗之事,諸葛恪也會效法商鞅立木取信完成最後的攻心。攻心一戰的選擇主要考慮三個特點:一是事件普適性,事件與受眾利害相關,直擊痛點,話題對其有著極強的粘度;二是新聞傳播性,不能玩陽春白雪,要貼近下里巴人,事件清晰、簡單,便於口口相傳,奔走相告;三是事件極端性,巧抓話題矛盾衝突,為信息擴散注入能量,也方便引起受眾的比對和信號感知。

諸葛恪妙手平丹陽:雷霆手段根除頑疾,菩薩心腸資源變現!

諸葛恪佈局完成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組織頑疾從來不是頃刻間可以化解的。諸葛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通過佈局控盤,既要有雷霆手段,又要有菩薩心腸;既要有群體分析,又要有分類管理;既要有命脈扼守,又要有示信利導。領導者不可不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