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出席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讲座时表示:“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
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张文宏的话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表示支持,有人却认为他这是崇洋媚外。
抨击张文宏的人表示,观点1:牛奶是外国人的东西,中国人没有喝奶制品的习惯;观点2:有很多人乳糖不耐受,我们不适合喝牛奶。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小小研究一下。
一、对抨击者观点1的反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喝牛奶的历史
从商代以前的古文字来看,早就有“乳”和“酪”的文字记载。
《史记·匈奴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
在汉代,人们就知道陕西一带的黄牛奶的味道最好,其次是河南黄牛奶和山西黄牛奶。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时期,人们就能加工许多奶制品。
《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载有许多奶制品,如“煎炼乳”(类似近代的浓缩奶);“熬干奶”(粉碎后 类似近代的奶粉);“除去上浮物奶”(类似近代的脱脂奶);“醍醐”(类似近代的酸奶);“酥”或“酥油”(类似近代的奶油);“酪”或“奶酪”(类似近 代的牛奶“琪司”)等。
北魏的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五卷里还详细介绍了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制造各种乳酪产品的方法。
唐朝设有典牧署,是专管酥酪的部门,而且设有主酪74人。 由此可见,牛奶供应之大和制造乳产品的规模了。宋朝设有孳牧所,有奶牛多达650头。最早记述我国古代奶粉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曾描述过我国元代蒙古骑兵携带的一种食品奶粉。
对牛奶在养生保健功效方面的研究,中医上也有记载。
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神农本草经集注》一书中,便系统论述了牛奶的性质和功能概念。之后一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把牛奶及其乳制品当作滋补的食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奶汁主治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益气、治瘦翠、悦皮肤、润毛发。”
二、对抨击者观点2的反驳——乳糖不耐受也能喝牛奶
- 了解一下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受遗传基因与种族影响,有50%左右的中国人身体中缺乏乳糖酶。乳糖酶的活性不够,就消耗不了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
虽然中国有几千年喝牛奶的历史,但是因为中原地区大部分为农耕经济,相对来说喝牛奶属于奢侈消费,长久以来,身体中就缺乏乳糖酶。
但是根据专家介绍,乳糖不耐受症并非“终身制”,乳酸酶也是可逆的,对于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有几种方法可以减轻症状:
少量多次喝牛奶,每天少喝一点牛奶,并将一天的量分开喝,每次控制在50—100毫升之间,让肠胃慢慢习惯后再逐渐增加牛奶的饮用量;其次可以少喝牛奶多喝酸奶,因为酸奶中的乳酸菌分解了鲜奶中的大部分乳糖,可以明显减轻乳糖不耐受者的症状。此外,酸奶中的乳酸还可以有效帮助提高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率;
不要空腹喝奶,空腹喝牛奶不但会降低牛奶的吸收利用率,还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喝牛奶前先进食固体食物或配上主食,将牛奶放在一餐的最后食用;
可将牛奶配合谷物同吃,这时牛奶的乳糖浓度可以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提高乳糖吸收率。
张文宏最新回应
张文宏说,针对病毒的抗体药靠什么?全部是蛋白质。而他认为重症转轻症最主要的一点要保证营养和蛋白质,这时候,光靠粥和咸菜就麻烦了。此外,他还提醒大家,爱喝鱼汤但也要把鱼渣吃掉,因为都是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