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引言

2020,棋至中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经济正在迎难而上,坚韧前行。区域发展已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城市则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主要载体。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早已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劈波斩浪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经历了以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后,我国城市进入了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产业培育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更加注重“有机生长”,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复星创造性地提出了“蜂巢城市”的概念,依托城市禀赋,匠造产业地标,助力城市更新。


今日起,复地将于每周一开设《蜂巢新视野》栏目,持续开启对中国城市发展这一深远议题的探索。我们期待,借此传递复地在产业深耕和场景打造上的点滴思考和实践,让更多的业内同仁了解和熟悉“蜂巢城市”的构想和未来。


时代风云激荡,但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告知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们唯有秉持初心,以持续构建幸福生态的努力,和对价值创造的不懈追求,做时间的朋友,推动城市、产业与人的和谐共生。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2.0时代。2.0时代和1.0时代的最大区别,是从“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迈入了“做大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圈城市群”的阶段。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正在从“初级城镇化”走向“深度城镇化”。并且,随着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应用物联网、5G等技术快速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都在刺激城市的巨变,未来城市的产城逻辑也清晰起来。

城市升级的两个大背景和一个小驱动

第一个大背景是国内的城镇化率已突破60%,在都市圈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这都将深刻地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国外经验,在城镇化率突破60%后,在生活环境、成本等自然驱动下,城市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推动城市物理和人文的双重更新。如英国在城镇化率突破60%时推出了“新城运动”,随后提出田园城市、光辉城市等多类理念雏形深刻的影响了英国城市的发展轨迹;美国兴起“示范城市运动”,集中资源示范整体的项目计划,对城市进行物理和人文的“双重更新”;日韩推出“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城市发展计划”等,都变革了原有城市发展的传统思路,促使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第二大背景是科技水平的快速升级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5G、VR、物联网等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必将改变传统城市的诸多结构。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城市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蒸汽时代”工厂的出现于工业城市的兴起,以就业为核心的功能布局城市密度提升,多层建筑涌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电气时代”,人口高密度大城市出现、大众产业娱乐空间和公共交通对平面空间拓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信息时代”,特大城市与都市圈出现,部分城市工业收缩。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技术驱动技术融合革命,城市间的联系重新定义。未来,随着新一代5G技术的变革,以智节能高效、绿色低碳、生态融合的未来城市将是重要导向。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一个驱动点是中国的城市巨变往往和公共卫生事件息息相关。如2003年非典,影响了中国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发展时期的走向与脉络,非典之后阿里、京东等电商迅速崛起,空气质量得到重视,郊区住宅快速发展;而今年的新冠疫情这一公共事件中,暴露出了一些大型城市在公共卫生空间管理上亦有不足。正是基于此,一些城市已在疫情后加速推动旧城改造,可见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内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由表至本 产业助推未来城市蝶变

在两个大背景和一个小驱动下,未来城市将会从表象到发展逻辑到本质三个维度产生一系列巨变。

表层:城市形态之变&城市内容之变

形态方面,未来城市发展将从“摊大饼”的同心圆模型向“大产业板块+小产业板块”的“葡萄串”模型转换。初级城镇化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同心圆”的发展特征,城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城市中心-近郊新城-远郊乡村”,而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包括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区域生产要素大进大出等一系列传统城市发展弊病,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疫情之后复工复产问题,一些区域生产恢复不足,其很大一部分原在于产业链协同与生产要素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其背后本质是传统城市“要素流动粗放大进大出”而产生的后果。


随着国内步入深度城镇化阶段,随着都市圈逐步兴起,未来城市将呈现出“大产业板块+小产业板块”的“葡萄串”结构。葡萄串模型以中心城市为内核,根据产业属性不同分类集聚。“葡萄串”模型将大幅缩短居民工作通勤时间,有利于产业专业人才、专业企业集聚,进而构建区域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城市的地铁网即为“葡萄藤”,是“大小产业板块”链接的纽带。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内容方面,核心就是产业,未来城市产业从强调规模与税收转向强调产业对区域的辐射能力与聚合能力。过去城市产业发展核心强调规模和税收,通过规模带动就业,通过税收吸引人口发展城市,但直接导致了很多区域产业“大而不强”。未来城市强调产业的辐射能力和聚合能力,必然会以“人才”为核心,因此产业必须需要有辐射和聚合能力,才能吸引人才并留下人才。未来增强城市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吸引力的特色型产业和挖掘城市潜力的创新型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从政策导向上,区域对效率型企业支持显著,即“隐形冠军”“行业独角兽”。如南京连续三年的1号文,都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中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地方经济贡献的50%给予返还、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土地和资金等“一区一策”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园中园”“区中园”等相关政策。“亩均论英雄”的全面铺开,继浙江提出公共资源要素配置向高坪效园区倾斜后,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纷纷跟进发布适应于区域的政策,大而不强将逐步淘汰。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从项目落地上,区域服务型城市、辐射型城市的打造思路日益清晰。如成都城市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提出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社区发展模式,从产业、空间、交通三个维度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真正的产城融合,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又如杭州建设数字经济集聚区,锚定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强的产业,集聚一批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育一批数字产业、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同时通过信息数据辐射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其他产业,实现区域中心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产城项目作为未来城市的重要载体,需顺应城市变革大趋势,聚焦现代服务业、特色型产业、创新型产业为重要方向。

中层:城市发展逻辑之变&城市管制思路之变

城市发展逻辑从以前的“产-城-人”,未来将转变为“人-城-产”的逻辑。“产-城-人”的逻辑是先倒入产业,用产业的税收来建设城市,最终吸引产业人口,进而做大城市。而“人-城-产”的逻辑是先做好产城的产品,聚焦于人的需求,形成创新所需要的必要环境与生态,从而吸引人才。这样改变其背后的根本逻辑是我国产业发展阶段发生了改变,通过产业导入或引进国外的技术驱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内产业正逐渐进入“创新无人区”,要实现真正的国际产业竞争力,其核心是构建创新生态、建设载体,“筑巢引凤”是未来发展方向。在以上逻辑下,传统的以抓城镇化1.0阶段产业转移机会的模式逐渐走向没落,一批注重产城产品打造、产业生态构建的企业逐步崛起。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城市管制思路上,管控型城市未来变为服务型城市是大势所趋。国内政府对于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角色是重叠的,即政府既是城市的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在服务型城市的发早思路下,管理和服务的角色重叠一定会导致角色错位。这是目前政府城市服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即管理逻辑和服务逻辑的冲突。未来城市运营服务商的出现将成为替代现有部分政府服务的全新角色,承担街道级的物业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提升整体城市运营效率,最终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本质:城市发展驱动要素升级&区域基因凸显

首先,驱动城市要素升级,即转劳动力、土地、资本为核心要素为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技术、知识、管理,进而盘活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要素。新一代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科技、管理和数据。目前有很多企业在谋划未来以信息为基础,盘活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要素。如某企业计划以信息链接为基础,前端开展人才培训,将人才送到需求地,而税收留在当地,反哺建设家乡;后端链接资本,有资本加持可以解决基金问题,促使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构建整体业务闭环。未来这种通过信息为底层、盘活生产要素的模式,有明确的目标和打法思路,对传统的开发建设企业做产城是具备颠覆性的。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其次,发展将更为聚焦区域基因,转“千城同面”为“千城千面”。而产城是实现“千城千面”的重要载体。北京和上海在发展初期城市也很类似,但是发展逐步成熟之后,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金融中心;以前对于苏州的认知更多是园林,但现在是先进制造;对杭州以前的认知只有西湖,现在则是数字化集群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产业为导向,城市的特点就能逐步凸显。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特色,不同的源头在于城市的发展基因,国内仍然有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呈现“千城同面”的状态,但这也就意味着产城发展的重要机遇。

因此,如何抓住区域基因,做好产业规划,以特色产业项目打造“城市名片”,再以“成熟模式+成功案例”,基于城市和区域基因做好针对性的方案,这都将成为未来产城发展的重要导向。

蝶变 未来城市的三级产城融合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