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就是政府帮我开办的手工坊,忙的时候需要雇30多名工人。去年,我靠手工坊挣了近18万元,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还能带动其他贫困户增加收入。”提起自主创业的经历,众富手工坊老板于素霞颇有感触。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阳坡村,曾经是贫困户的于素霞十分有名。2016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她成立了众富手工坊,主要生产汽车坐垫、皮裤、皮手套等皮制品,从此走上自主创业的脱贫致富之路。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很多贫困群众参与到手工坊的劳作中,实现了增收。2018年,于素霞被评为赤峰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近年来,锦山镇着力打造“创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扶贫模式,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在自主创业帮扶过程中,针对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短缺、自主创业能力弱等情况,先后组织200多名贫困群众到松山区、红山区、宁城县等地参观考察相关项目。目前,该镇累计发放创业周转金77万余元,帮助38户贫困户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在锦山镇,不但因户施策鼓励自主创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因村施策发展村级主导产业也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源头活水。
走进位于该镇瓦房地村的日光温室扶贫产业园,只见一栋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种植户们正高兴地采摘番茄,道路两旁前来运输的车辆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这个产业园区占地350亩,共建暖棚80个,总投资1400多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39人。现在番茄市场行情好,批发价每斤5.5元,这一季下来产值就达到了400万元。” 瓦房地村党支部书记周保利介绍说。
瓦房地村扶贫产业园不断发展壮大,只是锦山镇因村施策发展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该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充分整合贫困户产业扶贫周转金和扶贫项目资金9200多万元,按照“一村一产业、一户一政策”的扶贫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走产业脱贫之路。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全镇逐步形成了田营子村、瓦房地村日光温室产业带,上湾子村、龙山村、驼店村冷棚产业带和西荒村、西沟村、全太村、闫家地村的中药材集中种植产业片区。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700亩、林果面积2500亩,种植硬果番茄2300亩、中药材13690亩,全镇贫困户产业发展覆盖率达到81%。
锦山镇还把提供就业岗位作为贫困户增收的另一项举措。杜金林是贵宝沟村的贫困户,2018年,他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看护起附近1万亩林地,每年光护林员的工资就有1万元。
为了切实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零就业家庭三个重点群体就业问题,该镇在统筹推进就近就地就业、有序转移就业上下功夫,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就业扶贫群,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宣传公示栏等方式发布用工信息100多条,介绍30多名贫困群众到企业就业。还大力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种植、养殖、电焊、瓦工、钳工等各类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据统计,目前该镇安排护林员、卫生员、保洁员、河道管理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170个,每年通过安排就业、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3700余人次。(记者 韩雪茹 实习生 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