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干,要么双赢


要么不干,要么双赢


01

从日本企业外派回国担任采购,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说到采购,在你的脑海里会不会冒出这样的想法:采购?不就是花钱买东西吗?有什么难的?比起销售成天求爷爷告奶奶地追在客户背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好吗?

确实如你所想,买东西是甲方,掌握着生意的主动权,比起卖东西容易好几倍。

翅膀哥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销售,每天要不断地发邮件做推广,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合适的买家,为了成交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现在你是不是在想:翅膀哥,我真羡慕你啊!被人天天追在屁股后面供养着,好幸福啊!

额,先别急着羡慕哈。

用一句我常说的话来回复:你以为你以为的采购就是你以为的采购吗?


02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一次生意,十有八九是卖家赚到。

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亏本了,谁想卖给你?

作为采购人员,作为一个买东西的人,除非你家里有矿,那么还是要在与供应商的谈判沟通中获取应得的利益。

当然,这是要在双方都获利的情况下。

也就是我们最喜欢的“双赢”。

毕竟面对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信任与合作。

卖方不能像旅游景点的饭店一样往死里宰客,买方也不能像杨白劳一样往死里剥削打压。

要么不干,要么双赢。这是我的采购原则。


03

日本公司派我回国内担任采购,目的是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按照日本公司设计的图纸生产出元器件,再出口到日本进行组装,销售到世界各地。

日本公司的条件比较苛刻:中国工厂需要自行研发模具,不提供任何的预付款项,再加上支付周期需要两个月之久。

这种严苛的条件下,不仅对国内工厂相当不利,而且对那时刚刚回到国内,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人脉与资源的我来说,更是相当大的挑战。

感觉挺不错的工厂,要么是看我还太嫩,长得跟小孩儿似的;要么对我的身份心存狐疑;要么就是对这个项目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方的条件实在难以接受,也因此无数次的无功而返。

现在,我在中国市场的采购业绩,已经连续五年都获得了稳定的增长。

那么当初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成功打消了供应商的疑虑,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呢?


04

对于真心不错的工厂,进行多次拜访。在数次来回沟通中,积极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与热情,以及真诚的态度。

我在与工厂的沟通中说:“我从日本大学毕业就在这家日本企业工作了。刚开始,我是企业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加工、组装、开叉车也都做过。现在我一个人回到国内负责采购,没有人脉,也没有资源,但真的很希望我们能够互相支持,把国内这块市场先做起来。”

明确表态,前期的投入是为了后期持续的收入。把市场做大,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益。

表态之后,要考虑工厂方的利益,为他们着想,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条件上的苛刻,我会解释道:“前期的模具生产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先请您放心,我在这家日本公司工作了三年,他们在业界的评价一直很高。我保证绝对不会拖欠一分一毫的货款。起初的订单量也许会少一些,如果咱们的产品质量稳定,我答应您今后的订单一定会不断增加。”

最后,以退为进,临门一脚:“如果您确实还有担心,我愿意自掏腰包,垫付预付款。”

幸运的是,与我合作的每一家工厂的老板都对我非常尊重。并不会因为我初出茅庐,缺乏社会经验对我冷嘲热讽,也不会因为我事业刚起步,订单量少,对我置之不理。

更没有让我自掏腰包垫付过货款!

一!次!都!没!有!


05

一次双赢的合作,首要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利益,为对方想办法,就是解决信任问题的关键。

冯唐在《成事》一书中,写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条信任公式,特别适合作为我选择选择供应商的标准。

信任=(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自私度

可信度:专业吗?是制作这方面产品的专家吗?遇到技术难题能解决吗?

可靠度:有意愿吗?全心全意保质保量,保证交货期吗?

可亲度:能亲近吗?相互尊重吗?即使没有生意往来,也可以串串门,喝喝茶,聊聊天吗?

自私度:对方把自己的利益看得特别重吗?

一个人,一家公司的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越大,自私度越小,也就越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06

对了,最后为翅膀哥自己打个广告。

我需要采购的元器件有轴承、钢管、铸铁件、冲压件、橡胶、弹簧.......

大部分关于五金元器件的产品都是我的目标。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恰好熟悉机械行业,或者你正从事着这些行业,亦或者你有其他的想法,欢迎你联系我,说不定我们可以合作双赢一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