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孩子“怕生”,一個令家長無比焦慮的問題

在家霸王虎,出門低頭鼠!沒錯,這就是我家糖豆曾經的真實寫照。熟悉的讀者朋友都知道,我家糖豆從小就不是那種活潑可愛、能跟人自來熟的孩子——想去玩個滑滑梯,都得拉著我的手讓我陪著上去;但凡有陌生人離得近,他就會立刻抱著我的腿藏在我身後;甚至有小朋友想跟他一起玩兒,都會把他嚇哭或嚇跑。

現如今,糖豆怕生的情況已經基本不見了——能主動找小朋友玩兒了;遇到不常見的親朋故友也能打招呼了;就算在外出途中,也能快速與小朋友們打成一片……

遇到陌生人或在陌生的環境中,小朋友感覺不舒服,從而謹慎一些,採取守勢,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表現。直到我聽了越來越多來自家長的擔憂“孩子特別怕生,連和小朋友都不敢玩兒,也不願意和他人打招呼,這可怎麼辦啊”時,我才突然意識到,許多家長都把小孩子“怕生”這個現象當成了一種“病”在擔憂,迫切地想尋得靈丹妙藥來“治”令家長不勝頭疼的問題。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因“孩子‘怕生’而焦慮無比”是種“病”,得治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活潑外向、能言會道、善於交際的樣子時,我們做家長的難免會與自家的孩子相比較,所以才有了對孩子怕生問題的擔憂。這我也能理解。

可你知道嗎,你看到的那些活潑外向、善於交際的孩子,在小時候也是一樣會“怕生”的!“怕生”不但不是什麼“病”,它還是孩子情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呢。

孩子什麼時候會有“怕生”的現象出現?

德國教育學家克里斯蒂安妮博士曾提出:“寶寶的認生是隨著他的成長而自然產生的,很可能在一夜之間,認生期就來了”。

而這“一夜之間”,通常是在寶寶6~12月之間。假如你在某一天突然發現,曾經見誰都會笑的寶寶,在看到陌生人時開始會躲藏、害怕了,並且特別地依戀媽媽,那十有八九就是孩子的認生期到了。

為什麼孩子會“怕生”?

“怕生”是寶寶的社會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寶寶的辨別能力及自我認知能力也在進一步的加強,他們會對熟悉的家人們表現出依戀,尤其是對媽媽;對陌生的環境及人有害怕、排斥的反應,也都是正常的。當然,這與孩子膽子的大小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的。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在孩子一歲之後,隨著他們會走、會跑,他們能活動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當他們掙脫父母的雙手去探索新的世界時,往往又會被眼前從來沒有見到的新事物給“嚇到”,轉而重回父母的懷抱以求得安慰。

就算孩子到了3歲,成為大寶寶時,也仍有遇到生人、生景感到害怕的可能,這也是正常的。別說小孩子了,就算我們大人到了新的辦公環境、認識了新的同事朋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怯生”,也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話又說回來了,除了是成長階段性的原因外,教養方式、周圍環境、遺傳因素等也直接或間接決定了孩子“怕生”的程度及時間的長短。

我覺得糖豆都有些受我“怕生”“易害羞”的遺傳因素影響了。

該如何對待“怕生”的孩子

“怕生”雖說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若置之不理,也難免會對孩子將來的社交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也不是說,家長可以牟足勁兒地去糾正孩子“怕生”的行為,因為一旦用力過猛,效果也容易適得其反——孩子會越發的內向、自卑。

最有效的方法是:

1.耐心以待

有些家長會因為孩子遇到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而批評孩子、強制孩子要與人微笑有禮貌,更甚至威脅孩子說“你遇人不禮貌/不打招呼,我下次就不帶你出來玩兒了/就不喜歡你了”……為了自己在他人面前的面子,而去傷害幼小的孩子,這實在太搞笑了吧。再者說了,若是你,你會因為朋友家的小孩子沒給你打招呼而斤斤計較嗎?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我小時候也是一個特別害羞的孩子——見人不敢主動打招呼;總喜歡自己在家玩兒,主動出門找朋友玩兒的次數基本可以被約掉;遇到鄰居說話,我回復起來坑坑巴巴的……雖然媽媽總是告訴我、命令我:“遇人要禮貌叫人,不要見人就躲……”可我依然做不到,反而會更加緊張,彷彿遇到了人就像要宣讀成績了一樣。

直到後來,媽媽見我冥頑不靈,乾脆就在他人面前找臺階下:“這孩子就這樣,怕人沒個樣”,雖然這並不是在誇我,但我卻因這樣的話“想通了”——反正我在你們心目中就是這個樣子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就這樣吧。在此之後,我竟能厚著臉皮光明正大地“怕生”了。一直到如今,我還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

在看到糖豆“怕生”的樣子時,我就想到了我小時候被人命令著、吆喝著遇人要禮貌時的那種尷尬與窘迫了,我太明白在面對陌生環境及人的那種不安和侷促了,所以我並沒有急於去糾正、改正糖豆“怕生”的行為。

我們做家長的固然都希望孩子能人見人愛、開朗隨和,可這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的那點虛榮心呢?千萬不要因為要糾正孩子的那點“毛病”,就讓自己患上了“依靠孩子為自己爭臉面”的病症啊!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而最知道、瞭解孩子的人就是你啊。孩子的節奏慢一點沒關係,我們也慢下腳步跟隨孩子不就行了?在被愛意、安全感滿滿包圍的孩子,才能快速地度過這怕生期啊。

2.良好示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可為何當孩子出現“怕生”的問題時,你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如何如何”,而不是先檢討一下自己呢——想讓孩子遇人熱情有禮貌的打招呼,那你在孩子面前有無很熱情主動地和他人打過招呼呢?

假如你每次都這樣做,那就不要擔心了,善於模仿的孩子遲早都會學會主動與人打招呼的技能的。

3.創造環境

多帶孩子在室外玩兒,有條件、時間的,也可以帶孩子多出去旅遊看看,見多識廣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及人有著天然的超強適應能力。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有些孩子天天被家長關在家裡看電視,沒事從不帶孩子出來玩兒,等孩子該上學了,突然來到這“極少接觸過的新環境”,孩子又哭又怕的,沒有時間及機會來過度,你能說這是孩子的問題嗎?

4.適度引導

適度引導,這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進程要緩慢,二是力度要得當。

我們既不能直接把孩子丟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任他去歷練,也不能強迫孩子必須要與新朋友玩兒,就算哭了鬧了也不去管。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而是要陪著孩子慢慢熟悉環境,在熟悉了環境後,再慢慢給孩子找一個新的小夥伴,當對這個小夥伴逐漸熟悉後,我們再慢慢退出,讓孩子與小夥伴獨自玩耍。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人/環境都不要怕生,告訴孩子陌生人、陌生環境可能存在著危險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開朗、外向的同時,孩子適當的怕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結語

當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時,千萬別急著給孩子下“有毛病”這個結論,更不能為了自己所謂的虛榮心,而強迫、傷害了孩子。

多讀書多瞭解,但凡對人類生長規律瞭解一些的,都不會對孩子“怕生”這個問題感到焦慮無比。

最後,希望每個“怕生”的孩子,都能被耐心、溫柔以待。

孩子怕生不是“病”,“有病”的是家長對此的態度及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