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文|新史閣學

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將軍很容易當嗎?當然不,不然也不會一個軍隊就那麼幾個領頭的將軍,也不會有很多將軍的結局都是以悲劇告終,更不會出現功高蓋主而身亡於世的故事。古代的將帥之道,以孫子所謂“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最為精闢。

對此,很多名家都有解釋。比如在《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王皙解釋:“智者,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惠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徇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五者相須,缺一不可。”張預解釋:“智不可亂,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懼,嚴不可犯。五德皆備,然後可以為大將。”

綜合兩個人的解釋,我們可以這樣說:,想當將帥,沒有這五德萬萬不可,僅有這五德也遠遠不夠。那隻能讓你成為一個大將,而成為了大將之後,你還得安穩度日。這就需要具備其他更多的條件了。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帶兵打仗的將軍

首先,你得成為一個大將。而成為一個大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征善戰。能名垂青史的大將無一不是驍勇善戰,智勇雙全的人。而金袍加身,戰功赫赫的背後,則是浴血奮戰、生死較量及智、信、仁、勇、嚴的綜合體現。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披著鎧甲的將軍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大將軍韓信,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劉邦的半個江山的都是韓信為他打下來的,在漢高祖劉邦爭天下時,他漢中獻策、關中立功,定魏、下代、破趙、降燕、滅齊,決戰垓下,攻無不克。再說李淵、李世民父子打江山時,名將李靖平定江南、安撫嶺南、擊滅東突厥、西征吐谷渾,剪滅朝廷心腹之患,為大唐一統與貞觀之治創造了必要條件。所以,作為一個將帥,首先你得會打戰,經受得住戰爭的考驗。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沙場征戰,勝者為將

成為了一名大將之後,有一件事情就需要牢記於心了。俗話說,忠誠不事二主。忠貞不二是一名將帥重要的政治條件之一。畢竟你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要是身為將帥的你叛主了,那麼這個皇帝這個王朝可能就此畫上了句號,當然在此之前你可能就已經被掐死在搖籃裡。

在古代,很多名將最後的結局並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在功成身就之後,卻因為帝王的疑心、同僚的壞心和自己的二心而身敗名裂。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征戰沙場,浴血奮戰

還是以韓信為例,在他助劉邦建成大業之後,劉邦反而賜他一死。對於這件事情,很多人都覺得劉邦這人不厚道。但是縱觀歷史,這其中沒有韓信自身的原因嗎?韓信打下齊國後擁兵自重,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在項羽被 圍、面臨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他抗拒劉邦的命令,與彭越、英布等人一起,陽奉陰違,遲遲不肯出兵。

此種行為並非忠臣所為。就算韓信謀反一事是旁人陷害,可單憑逼封齊王與決戰之時不肯出兵這兩件事,就足夠讓劉邦 記恨和疑心了。因此,從某種層面上,韓信是死於自己的私心。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從韓信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為將為帥之道——學會明哲自保。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許多知名將領沒有敗給明火 執仗的敵人,卻失意於錯綜複雜、險象環生的內部人際 關係。古代將帥決勝,既在戰場,更在官場。為將為帥,不僅僅要智勇雙全,在戰場上能夠擊敗敵人,還要學會應對官場上的爾虞我詐。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肩擔責任

年羹堯,清朝康熙、雍正兩朝重臣。關於他的身份,十分受眾人矚目。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都有他的參與,備受雍正倚重,一時權傾朝野。但是,此時本該低調謹慎的年羹堯卻開始高調做人了,身為一個臣子的恭敬謙卑在他身上幾乎是看不到了,他開始變得目中無人,恃才傲物,驕橫跋扈,與雍正皇帝的眾親信為敵,甚至,到了皇帝面漆,他還不知道收斂,完完全全沒有一點點身為臣子的姿態。這樣的作風,雍正很難不起疑心。

於是年羹堯的風光就此結束了,最後以被賜獄中自裁結束他這一生。由此我們也可以推出,將帥還要會做官,受得住官場的考驗。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大將軍年羹堯

將帥之道的最重要一點,便是功成身退。在帝制時代,成為將帥的難度係數很大,風險係數 也很大。成功之前,他們在槍林箭雨中九死一生;成功之後,又面臨被猜忌、中傷、反間甚至誅殺的可能。將帥的生機在戰場,危機在官場。

說到底,最後決定他們的去向的,只有他們依靠的帝王,因此,想要善始善終,必須要學會自我保全。從歷史來看,在古代,能夠善始善終的將帥大多出於深明大義,或心甘情願,或迫於無奈,走上了功成身退這條自我保全之路。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解甲歸田,闔家安康

這裡我們可以舉一個成功的例子。張良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一個五代為相的韓國貴族世家,精通兵法,滿腹韜略,是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首席軍事、政治顧問。同為劉邦的心腹臣子,為什麼韓信最後不得善終,而張良壽終正寢一生榮華呢?

因為他懂得,功高震主這個道理。在劉邦初定天下後, 本應受到封賞並身居高位的張良卻選擇了退出政治舞臺,藉口身體有病,閉門不出,隱身山林之中, 修身養性,以神仙自託,躲過了漢初劉邦與功臣之間的明爭暗鬥,得以頤養天年。這與韓信的結局截然相反,這是很平淡的結局,卻也是最好的結局。可見,將帥要識時務、顧大勢,接受政治的選擇。

古代能成將帥的人,除了智勇雙全,還需具備這樣的條件

功成身退的張良

在君主專制的帝制時代,將帥成功難,保全更難。這也類似於我們常說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那個時代,上位容易,而保全自身,最最艱難。總的來說,除了孫子所謂的智、信、仁、勇、嚴之外,能征善戰、忠貞不貳、明哲自保、功成身退,既是成就將帥之道,也是保全將帥之道。

本文由新史閣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