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底線的“流量至上”該踩剎車了-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今年4月18日,這句“名言”的主人周某出獄。據《新京報》報道,當天,除了他的家人,還有網紅經紀公司等來到現場。200萬簽約、綜合開發、直播提成……這些誘人的條件讓現場周某的親屬們有些困惑。監獄方面說,考慮到疫情防控,周某已經於早上6點半由戶籍地司法所接回。

  一個板上釘釘的盜竊犯,服刑期間就被各路網紅經紀公司盯上——這恐怕就不只是“三觀”問題這麼簡單了。周某的一個兄長表示,目前為止已經有30多家類似的公司接觸過他們,200萬、300萬的簽約價都有人提過。而今,能人異士並不鮮見,網紅經紀公司究竟“看中”周某的何種資源與稟賦?這個問題顯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流量至上,只要有流量,哪管“吸睛”的內容會不會教壞孩子。

  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一夜間刷屏,這大概是互聯網世界中諸多“迷之爆紅”案例中的典型。一個看起來身無所長的慣犯,面對被捕入獄,不是幡然悔悟而是“死不打工”,這種超乎常理常情的思路確實夠“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於是成了“話題”。由此可見,網紅公司對周某的“情有獨鍾”,顯然不是要助其迴歸新生活,而是在“死不打工”的標籤上循環展覽,以審醜的姿態刺痛普通人上班過日子的苦累。說得再直白一些,那些希望在周某身上“做文章”的網紅經紀公司,其商業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沉淪半生,鐵窗數載。就像網友說的,等待周某的應該是“反省的生活”,而不是“被強化的錯誤”。這些煽風點火的網紅經紀公司,為了流量、為了眼球,連臉面都全然不顧,竟然在追逐劣跡網紅的路上極速裸奔,想多問一句:這是誰給了他們熱捧周某的勇氣?互聯網平臺的這種做法,恐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網信系統累計約談網站1143家,警告網站848家,暫停更新網站117家,會同電信主管部門取消違法網站許可或備案、關閉違法網站816家,移送司法機關相關案件線索3520件;有關網站平臺關閉各類違法違規賬號群組3.3萬個。這些數字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互聯網平臺消極價值取向仍然存在,乃至打法律擦邊球的行為也不鮮見;二是加強社交等各類互聯網平臺的內容管理刻不容緩,職能部門仍須從常態化治理層面下力氣。

  不客氣地說,在預謀熱炒“不打工男”事件上,某些網紅經紀公司的“流量魔怔”令人心驚。在流量至上的邏輯裡,沒有底線和下線,只有投機與變現。他們並不關心眾人會否標籤化、妖魔化周某,只會在引流和炒作中完成資本逐利的遊戲。難以想象的是,一旦周某被包裝成話題網紅或者帶貨網紅,那些是非辨析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會作何感想?

  疫情之下,平臺經濟一枝獨秀,文化產業蓄勢待發。這些年來,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規模和GDP的拉動作用持續擴大,2018年總量已經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9%。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警惕平臺與市場之誤導。畢竟,流量至上不是美好生活的本色,而審醜疲勞更是正能量的宿敵。因此,管好衝動失範的網紅經紀公司,讓周某過上誠實守法的新生活,也讓流量至上不至於大行其道。(鄧海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