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於藩鎮割據的唐朝,成為異性王是否比其他朝代更加容易?

東風吹倒白楊砸死民兵


不是。都是拿命換來的,沒有哪個更容易。

自從劉邦提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後,以後歷朝歷代,除了少數民族藩國,很少出現異姓封王的情況。除非建立了巨大軍功。

唐朝郭子儀封王,是他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拼命的結果,不能說容易。


歷史的達人


接到邀請,甚為躊躇。此題難度甚大,不是唐末五代史專家,怕是難以回答清楚。報著學習的態度,見有兩人已答完,便點了進去,出現摺疊字樣,不知何意。忽然想起一句話:無知者無畏。頓時決定答題,以期拋磚引玉,增添學養。

據說,中國古代被封為異姓王者不足百人,可見被封為異姓王是何等不易。這些異姓王大多是在開國之初或是在一個王朝的末季被封的。開國之初封王是為了鼓勵手下多多立功。在一個王朝的末季被封是因為皇上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一種有病亂投醫之舉。天平天國將要滅亡之際不是封了兩千多個王嗎?在一個朝代即將滅亡之際封的王的數量毫無疑問一定大於開國之初封的王。

唐末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年代,所以被封為異姓王的機會是比較多的。是不是最多,這個問題沒研究過,不敢亂說。據我所知,唐末被封王的有:梁王朱溫、晉王李克用、歧王李茂貞、蜀王王建、吳王錢鏐、穎川郡王陳敬瑄、琅琊郡王王審知、琅邪郡王王重榮等二十來個。

期待專家的回答。


用戶原上草


在中國古代的爵位制度中自西周以來,基本上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基礎上變化的,從秦始皇稱帝之後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到了漢高祖時期產生了“王爵”這一新產生的爵位。這個時期的王與秦之前的王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先秦時期的王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即周天子;春秋戰國之後禮樂崩壞,齊秦韓趙魏燕這些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王開始“不值錢”起來。而自漢以後的王,則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下的一個賞賜爵位。

古時候讀書人入仕的最大理想便是“封侯拜相”了,很少有人去妄想去封王的,自秦到清“王位”也一般是分封給皇室宗親的,作為一個外姓臣子封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古代的異姓王是很少的,但每個朝代卻或多或少有著一些異姓王,在這之中唐代異姓王數量最多。

亡於藩鎮割據的唐朝成為異性王的確比其他朝代容易一些幾率大一些。

中國歷史上異姓王的產生,大多於戰亂時期,皇權交替不穩固的時期,常出現於王朝初期和末期,唐朝的異姓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大唐天下初定時所封,隋朝末年也是群雄蜂擁而起,在李世民的東征西討下各地紛紛歸降,這些降唐的起義軍領袖也大多被封為異姓王。 其中李軌被封為涼王、羅藝為燕王、杜伏威為吳王、劉武周的餘黨劉季真為彭山郡王、依附突厥的高開道為北平郡王、竇建德手下胡大恩為定襄郡王,還有隋朝官員李孝常為義安王。此外唐太宗李世民當政時期還封過一些突厥歸降的首領為王,李唐前期所封的異姓後來大多再次反叛被殺。

第二個時期便是武則天晚年,宰相張柬之率領群臣發動神龍政變,重新擁立太子李顯為帝,因此有著擁立之功的五人也被封異姓王。分別是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範、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陽郡王袁恕己、平陽郡王敬暉,這五人的異姓王與初唐、盛唐以及晚唐的異姓王有很大不同,張柬之等人的異姓王是當時武三思和韋皇后的明升暗降,以此將此五人排除朝堂,因此這五位異姓王並沒有封地、食邑和兵權,只是一種寵幸和身份的象徵。

第三個時期便是“安史之亂”前後所封的異姓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起源於北魏時期的府兵制逐漸瓦解,而李隆基又好大喜功、四處征伐,因此唐朝邊境出現十大節度使,藩鎮逐漸成型。火拔歸仁封被封燕山君王、哥舒翰被封西平郡王、安祿山被封西平郡王,這三人均是胡人出身。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唐統治者又分封了眾多平叛將領和投降叛軍首領為王。在這之中平叛將領有汾陽郡王郭子儀、臨淮郡王李光弼、大寧郡王僕固懷恩、西平郡王李晟等;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舊部有雁門郡王田承嗣、威武郡王李懷仙等。到了中唐時期,藩鎮割據不聽中央號令,經常是李唐皇室派遣一批將領去平叛作亂的藩鎮異姓王,成功後受封異姓王然後反叛,中央再調人平叛,如此往復戰亂不止。

第四個時期便是晚唐爆發了高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雖然最後失敗被鎮壓,卻動搖了李唐的統治。出身起義軍的朱溫被封為梁王,平定起義的將領時溥為鉅鹿王、李克用為晉王、王崇榮為琅琊郡王、李茂貞為歧王,地方實力派王建被封為蜀王、錢鏐為吳王……

於是乎大唐的江山即將終結,五代十國時代就要登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