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張明揚:讀書不要讀出鄙視鏈

夜讀|張明揚:讀書不要讀出鄙視鏈

評論君說

在一層層的鄙視鏈條下,我們一邊大喊“只有紙質書才是讀書”,一邊在微信朋友圈消磨時間。

夜讀|張明揚:讀書不要讀出鄙視鏈

作者 |張明揚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閱讀日。讀書,又成了當下的熱門話題。你讀書了嗎?讀了什麼書?怎麼讀的?光是這幾天在朋友圈裡曬出來的書單,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就在幾天前,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紙質書的閱讀量又下降了。於是,又有人擔憂起中國人為什麼不讀紙質書的問題。

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純屬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至還算不上什麼新詞,每年的世界讀書日都會拿出來哀嘆一番,然後繼續捧起手機刷朋友圈。

我是一個愛讀紙質書的人,也真誠地認為紙質書才是閱讀的中心。但是,我一點都不敢將這一邏輯推向極致:只有讀紙質書才算是“讀書”,只有讀書才算是“閱讀”。

根據此次公佈的數據,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低於2018年的4.67本。雖然下降幅度微乎其微,但好歹也是下降了,我也並不想為此辯護什麼,紙質書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並且,在日本,這一數據是11本書,韓國9本,美國7本,法國8本。

但是,還有另外幾組數據:中國2019年的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為81.1%,而2016-2018年才分別為79.9%、80.3%和80.8%。

誰說中國人不閱讀了?只是中國人的閱讀轉向數字化特別是手機閱讀罷了。數據顯示,2019年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79.3%,遠高於2018年的76.2%和2017年的73.0%。

當然,數字閱讀手機閱讀並不意味著讀書,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碎片化閱讀”。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2019年的圖書閱讀率為59.3%,較2018年59.0%上升了0.3個百分點。

總之,認為紙質書閱讀一定比手機閱讀高級,太過絕對。坦白說,疫情前後,我也通過某個讀書APP看了大量的電子書,其中還包括《鼠疫》《血疫》《瘟疫與人》這些網紅書。

如果說手機讀書有問題的話,也不在於閱讀質量本身,我真的不知道用手機看和用書看有什麼形而上的玄妙區別,畢竟現在手機閱讀都可以做筆記了。

並且,我認為手機讀書的最大好處是:如果你擁有某種手機依賴症,很難長期離開手機“生存”的話,你擺脫“殺時間”和碎片化閱讀的方式並不是發個“以後少看手機”的不靠譜毒誓,而是下個讀書APP,在手機上進行高質量系統化的閱讀。人何必為難自己呢?

當然,有些人連讀書APP也不用,他們“聽書”。這次的數據顯示,2019年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而2018年還只有26.0%。

我個人並不很經常聽書,這也只是個人習慣罷了,但是,有人認為聽書比讀書“低人一等”,未免也有點武斷。聽書自然有自身的一些劣勢,比如不方便記筆記,容易走神,艱深的書很難聽得下去。

不過,聽書對於開車、跑步等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是讀書無法替代的。事實上,從宋元時代以來,中國很多傳世古典名著都與說書和“話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聽書”是很多古代普通人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沒有“聽書”,可能就沒有了《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

更重要的是,讀書和聽書之間本來就不應該有什麼高低之分,更不能成為建立鄙視鏈的理由,閱讀這麼好的事,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與之發生連接,怎麼樣都值得肯定。

不知從何開始,讀書也有了鄙視鏈:讀繁體豎排書更高級,讀陳寅恪怎麼可以看橫排簡體版呢,丟不丟人啊;讀紙質書比讀電子書更高級,據說電子書沒有那種只有讀書人才能理解的神秘書香;讀書比聽書更高級,聽書都是智商稅……

在這一層層的鄙視鏈條下,我們很多時候慢慢就忘記了讀書的真意,一邊大喊“只有紙質書才是讀書”,一邊在微信朋友圈消磨時間。

我還是更喜歡紙質書,但我更焦慮的從來不是中國人用什麼方式與書發生連接,而是你是否想過一種智識的、審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

※ 編輯|李勤餘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夜讀丨陳禹潛:《貓和老鼠》,經典會流傳歡笑也會

夜讀丨師生集體“閉關”兩個半月,是最優解嗎?

夜讀丨呂京笏:如果沒有考試,如何證明你的青春?

夜讀|@于漢超們,踢好球、做好人才是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