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編】致公黨北京市委建議深化供熱改革,加快推進北京市供熱智能化信息化

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以來,政協各參加單位、各界委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結合新形勢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捕捉、研究和分析問題,積極通過提案履行職責,提案內容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呈現出提案結構更加優化、提案質量顯著提升、提案數量趨於平穩、及時運用提案助力疫情防控的特點。

為更好地以公開促質量、促監管、促落實,即日起,北京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將通過“北京政協”微信公眾號【提案摘編】欄目,摘登部分提案內容。您還可以通過北京市政協網站【網上提案點評】欄目,對已公開的千餘件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以來的提案進行點評打分,並留下您對所關注提案的具體意見建議。

感謝您對市政協提案工作長期以來的關注與支持!

《關於深化供熱改革,加快推進本市供熱智能化信息化的提案》

北京作為首都,供熱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面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能源短缺、財政資金緊張的現狀,以及市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供熱行業勇於創新,推動行業的改革與發展,使供熱傳統行業產業升級,適應綠色發展。

如何正確認識供熱改革?供熱改革怎樣推進?致公黨北京市委從四個方面展開探討。

目的

智能供熱體系建立,智能供熱試點穩步推進,供熱行業發展日趨安全、舒適、綠色、智能,行業水平顯著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大幅增強。

現狀

01 供熱規模較大,管理方式粗放

我國供熱行業起步較晚,自動化水平較低,一直以來都是採用“看天燒火”的運行方式。北京目前有近9億平方米的供暖面積,在全國首屈一指,有1000多家供熱公司,3500多座鍋爐房,供熱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雖然規模性的供熱企業信息化已經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供熱企業還處在初期水平,管理粗放。

02 政府財政支出負擔較重

由於供熱規模較大,政府難以掌握運行數據,在天然氣上漲的情況下,按供熱面積給予供熱企業發放天然氣補貼,而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導致政府補貼不斷加大,每年政府在供熱補貼方面的投入近70億元。因補貼只考慮供熱規模,供熱企業獲得補貼後節能積極性較低。

03 天然氣供應緊張,威脅城市能源安全

北京市每年採暖季天然氣耗量近130億立方米,而我國天然氣50%依賴進口,冬季供應緊張,高峰期缺口達10%,嚴重威脅城市能源安全。

04 節能減排空間巨大

目前供熱整體水平較低,節能空間較大,如進行整體行業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採取綜合節能措施,10%的能源節約率則意味著供熱每年可節約10億多立方米天然氣,折算人民幣30多億元,將給北京市能源、環保、財政減輕巨大壓力,為北京的藍天貢獻力量。

05 人民對供熱服務質量需求日益增長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供熱服務質量要求較高,部分小區存在溫度不均衡的情況,導致供需雙方產生熱費矛盾糾紛,需要供熱企業提高供熱運營調節水平,減少供需矛盾。

分析及建議

01正確認識供熱改革的必要性

面對供熱行業的諸多問題,政府應改變現有粗放管理的現狀,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供熱行業綠色發展,保障城市能源安全,提升供熱行業水平,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02進行智能供熱改革

通過大數據智能物聯信息手段,建立智能供熱體系,在供熱運行中根據採集的運行數據實時分析,由計算機智能計算,自動下發控制策略,從而實現供熱系統智能化控制。同時結合供熱效果,分析用戶用熱需求,進行精確供熱調節,實現按需供熱。管網在線監控,通過在熱力入口安裝電動調節閥,實現“一鍵平衡”,並在室內安裝室溫採集器及控制閥門,通過無線傳輸可以實現每戶精準平衡。通過智能供熱系統,實現熱源、熱網、熱用戶互聯互通,是實現供熱系統的整體節能、保障能源安全、實現資源節約及提升供熱服務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智能供熱體系的建立,政府掌握供熱企業數據,為政府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指導供熱行業改革。

03開展智能供熱試點

先以企業自發的方式進行試點,對試點結果及可行性出具分析報告。對試點有成效的企業由科委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企業自主自發的勇於創新,勇於為政府分憂。通過已開展的調研發現,外省市已經在政府的推動下,推進智能化供熱改革,北京也有部分企業在改革方面自發地進行了試點。

04根據試點結果進行政策調整

從提升整體供暖服務行業信息化、節能降耗、降低排放、提升服務降低投訴四個維度對試點項目進行應用效果評價,根據智能供熱試點實際效果決定是否再由政府出臺政策推進,在財政補貼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向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方向傾斜,使財政資金投入發揮長期效益,真正做到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實實在在為人民謀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