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你怎麼看?

微風拂夏301


我認為五代十國時期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歷史之一,甚至可以將“之一”去掉。五代十國有多亂?亂到連歷史書都不學,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史書有言: 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佈,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為帝,建立後唐……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干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御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藉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痴人說夢。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奔馳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臺。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坨等。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盪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鍋小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五代十國其實沒有南北朝那麼誇張。

五代十國的時間只有70年,南北朝則有170年,差了整整100年。

但五代十國之所以黑暗,關鍵在於它並不存在一個南朝。

在南北朝對立時期,北朝胡人無論再亂,再濫殺,好歹南朝漢人政權是比較穩定的。

而五代十國時期,並不能在南朝。


南方也亂成一鍋粥,分為: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

而北方的混亂更是不用說了。

五代的皇帝沒有幾個是善終的,不是被人篡位害死,就是直接被迫自殺而死。

以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為例,第一任皇帝朱溫被兒子篡位殺死,第二任皇帝被弟弟朱友貞逼死,第三任梁末帝朱友貞被後唐大軍攻破都城時,被迫自殺。


看看,三個皇帝都不得好死。

皇帝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

而且,北方的五代還存在一個真空時期,根本沒有正經的政府。

就是後晉最後一個皇帝不願意對契丹自稱兒皇帝,契丹大軍將後晉消滅,隨後在北方打死殺戮、掠奪。

漢人忍無可忍,紛紛起來反抗,契丹人站不住腳,加上傳染病流行,被迫回到北方。

但此時後晉已經滅亡,北方就沒有政權了。


這種情況下,劉知遠才建立後漢,結束了北方的無政府主義。

看看,就亂成這樣。

五代十國末期,中國人口已經有很大恢復,但最樂觀估計為2500萬。

而之前的唐代鼎盛時期,中國人口高達8050萬。

也就是說,五代十國的人口只有前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薩沙


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是一代史學大家錢穆。但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刻是兩兩晉南北朝。唐朝是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但到五代十國對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錢,錢穆才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五代十國最大害處就是武人亂政,實際上,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延續。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結束了割據時代。五代十國存在時間並不長。五代十國是從907年到979年 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七十多年的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正統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以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後梁開始,直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十代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後逐漸被滅。這五十多年堪稱軍閥軍閥時代,也是由於此,給北宋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代十國時間雖然不長,但給社會造成的損傷卻是巨大的,所以趙匡胤在登基以後才有,我寧可天下文官都貪汙,也勝過武將造反、整個五十三年間,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這種大王旗的變換頻率,千古以來所未曾見。親身經歷過五代亂世的趙匡胤可以說是感同身受。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的周世宗柴榮做過屠城之事。柴榮當皇帝以後,曾親率大軍猛攻南唐楚州。守將張彥卿誓死抵抗,城破之後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降者。由於傷亡過重,柴榮命令屠盡城內所有居民,以洩洩心頭之很。趙匡胤奉命屠城的時候,在一個巷口邊看見一個已被砍掉腦袋的年輕女人臥在道邊,懷裡的嬰兒還在幸福的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趙匡胤惻然動容,下了停止殺戮的命令,把這個嬰兒抱回軍中撫育。這個巷子裡所有的居民,因為那個斷了頭還在哺育自己兒子的女人,更多的是趙匡胤的良知,而得以保全性命,免受屠滅之災。所以後來人民們把這條巷起名叫“因子巷”此巷至今還在,此事又是何等的駭人聽聞。

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這是五代時期武將的“豪言壯語”。這句話的威力,和陳涉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幾乎具有同等的魔力。這在封建士大夫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五代的戰亂,亂世不如狗。而一旦將將皇帝的神聖外衣剝褫乾淨,所謂“天子,原來也不過如此,什麼天命。不過如此。如果說,南北朝時期,衣冠南渡,東晉正統還在,尚有一絲文明氣息的話,那麼,五代則是禮樂人理全部崩壞。完全是武人當道,南北朝時期,就算石虎這樣的暴君,都知道要靠儒家文人當家理政,起碼在面子上給一些儒生面子,而五代十國的軍頭們真覺得儒生百無一用。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寫歷史的特點,就是後面的朝代如果推翻前朝,必須黑一把前面的朝代。而五代十國皇帝猶如走馬燈,都是篡位登基,後面的不黑一把前面的,在法統上就無法當皇帝,五代史越抹越黑也是正常。但武人亂政四個字肯定是跑不掉。

五代時期,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對外強悍,中原地區如此之亂,契丹不敢犯邊一步 ,李存勖掌控河東。殺得契丹人頭滾滾。數十年不敢侵犯河北一步。後來好不容易出了一個石敬瑭,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但隨即就狼狽逃竄,臨死之際哀嘆,想不到中原之人如此難治,耶律德光大概想錯了,他以為中原地區的人人都是石敬瑭呢。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一身軍功和本事那是實打實幹出來的,是真能打,所以養成了誰也不怕的性格。也就此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武夫秉政,改朝換代猶如兒戲,都是二世而亡,以下克上比比皆是。這其中最關鍵一點是,士大夫喪失了話語權。武人不善於給自己臉上貼金,也是五代不為後世所喜的一個主要原因。從北宋歐陽修以後,幾乎所有史家都認為五代十國是亂世。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但總體來數,五代十國比起晚唐已經好一些。所謂篡位不過是換個大旗而已,同理,魏晉比起漢末也好一些。國家戰亂受傷害的都是底層百姓。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的你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