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讀書丨北京歷史上的大瘟疫(一)

為您讀書丨北京歷史上的大瘟疫(一)


歷史上,北京發生過多少次瘟疫?造成了多少人死亡?政府採取了什麼措施?最後是如何度過的?本文會為您一一解答。特別感謝荔枝FM知名主播“糖小肉”獻聲,如果故事不動聽,我們能保證聲音是迷人的!

為您讀書丨北京歷史上的大瘟疫(一)

糖小肉

北京瘟疫史01來自北京脈搏00:0007:39


“瘟疫” 是歷史上對烈性傳染病的通稱。瘟疫的特點是傳染性特別強,發病迅速,死亡率極高。歷史上的大瘟疫,其傳播範圍可以達數千裡,死亡人數達數百萬。持續的時間,短則數月、半年,多則兩年乃至十年左右。當然,持續的時間越長,其對人類社會的打擊越大,死亡人數越多。


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對瘟疫就有認識。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眾多瘟疫病名的記述。相傳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一書中,以卦辭的形式屢屢表述,通過飲食衛生防止瘟疫流行的思想。並提出隔離傳染病人的方法,以杜絕瘟疫的擴大和流行。先秦時期,古人已經注意到四時的氣候變化與瘟疫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周禮·天宮》雲:“四時皆有癘疾”,並分列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自容易發生的傳染病名。《呂氏春秋·孟春紀》稱:“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疾疫。”進一步指出,氣候的異常與爆發瘟疫有一定的關係。


為您讀書丨北京歷史上的大瘟疫(一)


有關北京地區瘟疫的明確記載始於女真貴族建立的金朝。史書記載,金熙宗皇統九年,海陵王殺熙宗篡奪帝位,改元天德。海陵王害怕女真宗室貴族反抗,一方面濫殺宗室諸王,一方面於天德三年詔令,把都城從今東北的黑龍江阿城,南遷到燕京(今北京)。當年三月,海陵王“詔廣燕京城,建宮室”;四月,“詔遷都燕京”。這項建築新都城的工程,自天德三年至貞元元年完工,歷時三年時間。當時海陵王急於擺脫女真宗室舊貴族政變的威脅,所以限定的工期非常緊急,而實際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又非常浩大。監督工程的金朝官員便不顧百萬民工的死活,不分寒暑,日夜勞作。服役的民工在這樣無休止的摧殘下,體質衰弱,再加之居住環境惡劣,於是在工程進行當中爆發了大瘟疫,病亡者眾多。《金史·張浩傳》記述說:“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詔發燕京五百里內醫者,使治療,官給藥物。全活多者給官,其次給賞。”負責監督工程的金朝官員,由於擔心大批民工倒斃會影響工期而獲罪。也採取一些救治民工的措施,如時任內監督的賈恂就“出己俸市醫藥,有亡故者,又為買棺以藏之。”


為您讀書丨北京歷史上的大瘟疫(一)


元朝中、後期,由於水旱蝗飢等災害連年不斷,瘟疫也比元初時期嚴重。《元史》中計有16次瘟疫流行的記載。平均約每2.5年發生一次,瘟疫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


就今北京地區而言,元代發生瘟疫的記載計有4次,其中以至正十八年到十九年的瘟疫最為慘重。這次瘟疫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當時黃河以北連年旱蝗,饑荒成災,餓殍遍野,人相食的慘劇處處發生。二是農民起義,遍佈大江南北。至正十八年,山東、河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數以十萬計的大批難民為避戰亂,而逃亡到大都地區。


這些難民或體質衰弱,或本身就帶有傳染病菌、病毒,而元朝政府已是窮途末路,根本沒有能力妥為安置,從而為瘟疫的爆發醞釀了條件。難民乞食於京城內外,加速了瘟疫的流行,死亡者日以千計。


瘟疫如此兇猛地在京城流行,也威脅到包括蒙古皇室貴族的自身安全。為了避免疾疫的進一步傳播,也為緩和京師的社會矛盾,以宦官樸不花及皇后奇氏等為首的皇室貴族紛紛出資,招募民夫在今北京西部的廣安門外直到盧溝橋下,沿途挖掘深坑以葬死者。兩年之內,死亡人數達20萬人左右,這還是就埋葬人數統計的,無力埋葬者應當還不在少數。


在中國歷史上,水旱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下,社會動亂空前頻繁。由此“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大兵過後必有凶年”,確實成為瘟疫發生災害鏈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金史》、《元史》、《北京災害史》)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北京脈搏”,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後臺聯繫。歡迎關注官微:beijingmaib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