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大家好,我是陽臺小樁園,一個在盆景花卉道路上獨自摸索前行的中年大叔。平時愛好擺弄花草,今天來聊聊有關下山樁的幾個問題。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們都知道盆景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一盆植株只要能稱的上盆景,那它一定具有蒼老,奇特等形神兼備的必要條件。我們常聽說盆景的成型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也就是說功成之日,便是我們老去之日。於是為了縮短培養時間,盆景匠人便把目光放到野外。在野外通常能搜尋到枝幹滄桑,造型別致的盆景素材,將其下山稍加培育便可達到事半功倍,培養出一株不可多得上乘盆景。

搜尋下山樁時要到那些土壤貧瘠,鄉間小道,懸崖峭壁之處,越是生存環境惡劣的地方越能給人帶來驚喜。我們在選擇下山樁時不僅要看株型,還要看枝葉,一般先不考慮它是什麼物種,只要造型奇特,枝葉小而濃密,便值得我們去挖掘。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採樁時間一般遵循深秋到來年立春之前,因這段時間大部分植株進入休眠期,樹液·停止流動,下山較容易成活。採挖時儘量帶出原土,保持根部土球的完整性,這也是決定能否成活的重要因素。儘量保存毛細根,過長的主根可剪除。要用潮溼的苔蘚或泥土覆蓋根部以利於保溼,並在最短的時間內下山栽種。

下山栽種前人們通常將樁體放入生根液或水中進行浸泡,但有些物種是萬萬不能進行浸根操作。像根菌共生的松類,一旦浸水,根部環境徹底改變,便很難成活。對於栽種場地有條件的儘量選擇地栽,能最大限度的提供下山前野外的生存環境,同樣的管理地栽成活率比盆栽高得多。

若條件有限只能盆栽,也不可大意,盆土儘量用純河沙,河沙無菌,無肥力,正好滿足下山樁的成活條件。儘量選擇高而深的大盆。使樁體高培土壤,根部全部埋入土中。外露枝幹用保鮮膜纏繞,以達到保溼作用,再用生根水澆一遍透水,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養護就可以了。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樁體來芽問題。不同物種的下山樁它的發芽時間也大不相同。多數植株只要溼度,溫度合適一個星期乃至半個月便可出芽。而有的物種諸如;黃荊,枸杞等出芽時間就不固定,有的黃荊半年後甚至一年後再發新芽也並不罕見。不管時間長短,只要用刀片輕刮樹皮,若內部枝幹呈現鮮豔的綠色,說明枝條還有水分·,成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否則樹皮內已經暗淡無色,枝幹已失水乾枯,那說明植株已經死亡。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平時多觀察來芽情況,若已來芽千萬不要把包裹的薄膜拆除,可用牙籤把出芽點的膜挑破,這樣嫩芽便可破膜而出,健壯生長。若過早拆除薄膜,剛出的嫩芽還不適應外面的環境而導致回芽,即剛出的芽點停止生長,逐漸枯萎最終導致整株死亡。等新芽長到三五釐米,外部氣候穩定,便可取下薄膜,並經常給樁體噴水保溼,這樣下山樁基本可判斷成活了。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些植株如小葉鼠李,松類等,來芽並不等於成活,二者假活的可能性很大。有的第一年正常發芽,而到了來年春天卻遲遲不來芽。對於這樣的物種也有判斷方法,即是第一年春天發芽,熬過了炎熱的夏季,到了涼爽的秋天能正常落葉,這還不算完,到了第二年的春,夏,秋也能正常來芽,生長,落葉,這樣經過兩年便可基本判斷已服盆成活。

成活後的下山樁便可進入正常養護了。平時該澆水的澆水,該施肥的施肥,養護場所要注意通風,炎熱的夏季還有給適當遮陰,這樣正常養護一兩年後再考慮換盆換土,整形攀扎問題。經過這些細心的養護,稍加時日一盆蒼老,奇特的盆景便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到那時我們的付出也換來回報。每當盆景鑽芽吐綠,開花結果之時,我們的心情也隨之歡悅,豈不快哉。

談談培養下山樁的幾點看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好了,這就是一個喜愛盆景花卉之人的一點心得體會。若有共同愛好,可留言討論,不喜勿噴。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