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引言

羅馬帝國是一個讓人神往的時代,它的崛起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因為在當時的地中海還有另外一個更加璀璨的文明那就是希臘,羅馬在地中海叢立的的王國中只是一個後來者。

到現在都有許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是生性無趣的羅馬人取得了這樣的輝煌,而擁有更加璀璨文明的希臘人卻走向了失敗。

按照慣例,我們一般將羅馬的歷史分成三個時期: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和帝國時期。王震時期有點像中國的夏朝,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們的真面目早已模糊不清,只有流傳下來的零星記載和瑰麗的神話訴說著它們的存在。按照羅馬人的說法,他們是戰神的後代,是由一匹母狼養大,對於這個觀點我們姑且聽之任之吧!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509年左右,羅馬人建立了共和國,也是由這個時期開始,羅馬從一個邊陲小國走向了歷史舞臺的中央。羅馬人對於借鑑其他人的東西毫不掩飾,甚至引以為豪。他們毫不遮掩得承認十二銅表法是抄襲雅典的法制,不過羅馬人也在希臘人的基礎上添加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不僅如此,在羅馬的許多重要政策中,也藏著其他文明的影子。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是羅馬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宗教的虔誠、公民犧牲精神的激進意識形態、狂熱的軍國主義,以及寫入法律和文化機制的寬容精神,是羅馬文化的底色。羅馬人認為自己是眾神許諾沒有邊界的帝國,他們天生就是為了擴張,這是諸神給予他們的承諾。

羅馬崛起:奧古斯都時期

地中海地區曾經經歷過一段混亂時期,羅馬就是在這個時候崛起的。羅馬人狂熱的軍國主義使得羅馬人在這樣的時期凝聚起空前的國家力量,羅馬的軍團將對手一個又一個的打敗,帝國的城牆是由敵人的頭骨組成的。戰爭機器不停的運轉,一塊又一塊的殖民地落了羅馬的手中。

等到奧古斯都上臺的時候,羅馬人已經可以稱呼地中海為"我們的海",羅馬人做到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成就,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在沒有電子通信和便利交通的情況下羅馬人建立了一個連接全球不同地區的廣袤帝國,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國家能與羅馬相提並論,而像羅馬這樣長壽的,更是絕無僅有。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凱撒

奧古斯都時期是羅馬的鼎盛時期。作為一位政治天才,奧古斯都比其他人擁有的最大優勢就是驚人的長壽。之前的羅馬帝國也出現了許多精彩豔豔的人物,他們之所以沒能帶領羅馬走向進一步的輝煌,就在於他們更多的像是一個流星,在天空中的時候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但隨即就滑落在夜空中。奧古斯都更像是一個恆星,在他的光芒下羅馬完成了艱難的轉型,變成了羅馬帝國。

羅馬城內有一座亞努斯神殿,神殿的大門在戰爭的時候會一直開啟著,在700年來,神殿的大門只關閉過兩次,而奧古斯都一個人就關閉了三次。羅馬的共和晚期已經是不得不改變的時候,於是奧古斯都開始制定規範的法律制度,把帝國的收入從掠奪變成常態化的稅收政策,也是從這個時候,羅馬才有了一次世界性帝國的精神面貌。

羅馬變成世界羅馬:帝國制度

一個征服型王朝最大的困難就是解決與被征服地區的矛盾問題,畢竟別的村子的日子過得好好的,你把人家打一頓,把地也搶了,那些地主什麼的還不跟你拼命啊。是,他們現在打不過你,不過消極反抗還是可以的,你總不能征服一個地方就把哪裡的人都殺了吧。秦朝就是死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夠厲害吧,不還是二世而亡,而羅馬卻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羅馬帝國地圖

在一世紀左右,羅馬通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那就是羅馬帝國和"各大城市"之間的默認協議。這個協議說白了就是,羅馬承認被征服地區原來的統治者的地位,讓這些人繼續管理被征服地區。只要他們遵守羅馬的法律,聽從中央的指示就可以。其實這種政策在西方歷史上並不少見,但是卻是出乎意料的好用。按照現在歷史學家的推測,羅馬這項政策也是學習自亞述帝國。

其實古代社會,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普通百姓在想什麼,而是這些統治階層到底認不認同你。因為古代社會普通百姓的發言權其實非常的微弱,而且基本的錢財和軍事力量都被統治階層壟斷,所以只要搞定了統治階層,那被征服地區就被搞定了。還是拿秦朝舉例子來說,秦始皇死後扯旗造反的,也沒有幾個是平頭百姓,更多的則是原來六國的貴族,這些人有實力有名望才能拉起一支造反的隊伍來。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秦末起義軍大多是貴族

所以,羅馬不僅將被征服地區的稅收權利交到他們手上,還慷慨地給了他們羅馬公民的身份,羅馬就把這股帝國境內最不安穩的力量收為麾下。而羅馬也憑著區區幾百名管理官員,就能管理跨越三大洲龐大的疆域。這樣一來帝國也從原來的一味掠奪,變成了更加良性的循環發展,而這樣改變的速度之快,也讓人歎為觀止。

羅馬跨越:馬爾薩斯陷阱

前段時間,一直有一股聲音在唱衰中國經濟,說中國會踏入馬爾薩斯陷阱,曾幾何時也搞得人心惶惶。首先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馬爾薩斯陷阱?人口學家馬爾薩斯認為,在和平年代人口的增長呈指數型增長,而糧食的產量卻呈線性增長。所以到了一個臨界值之後,糧食的增長幅度和人口的增長幅度會不匹配,人民沒飯吃了就會發生戰爭,利用戰爭或者瘟疫來減少人口達到一個平衡。

這似乎聽起來非常有道理,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屢屢發生,那我們就需要擔心中國會進入這樣的死循環嗎?在21世紀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並沒有發生這種事。為什麼中國能夠跨越馬爾薩斯陷阱呢?那是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自身就崛起成為了世界格局當中一個重要的變量,中國龐大的市場就可以支撐中國的高速發展,並且造成漣漪反應,把自己的影響力一圈一圈的擴散出去。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馬爾薩斯與《人口論》

而當時的羅馬也和中國非常的相似,羅馬當時控制的領域跨越了三大洲,單單羅馬體內循環的貿易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英國人為什麼在大航海時代,樂此不疲的擴張殖民地,還不是為了開拓巨大的市場,而羅馬自身就擁有著龐大的市場。被征服地區的各個民族,都可以依託羅馬龐大的市場產生槓桿效應,放大自己的收益。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輝煌的帝國造就了龐大的市場,而市場一大機會就多,也放大了在市場當中各個民族的競爭力,這樣一來,就再次促進了帝國的繁榮。帝國的穩定使當時的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而人口的增長和龐大的稅收又加強了帝國的權力。那個時候的羅馬就有點像今天的中國,感覺到處都是機會,遍地都是財富。

評價

羅馬帝國,一直都是一段讓人非常著迷的城市,因為他的確是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像羅馬這樣疆域龐大的帝國世界,歷史上為數不少,可是像羅馬這樣,無論是繁榮程度還是制度之先進,都是前無古人的成就。我們很難想象,在古代那樣的環境當中,羅馬是怎樣做到統治那樣龐大的疆域,甚至跨越了州與州之間的界限。

羅馬從共和制到帝制的關鍵期間,出現了一個驚才豔豔的人物奧古斯都,羅馬歷史上精彩豔豔的人物並不少,可是奧古斯都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長壽。其他的人物更像是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的時候,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不過轉瞬即逝,而奧古斯都的長壽,讓他可以幫助羅馬完成這個艱難的轉型。

文化底色丨生性無趣的羅馬人是如何集“百家之長”走向成功的?

被刺殺的凱撒(羅馬其他的天才大多都是流星滑落)

雖然羅馬完成了轉型,不過當時的羅馬還是一個劫掠型的帝國,這樣的帝國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可供劫掠的地方總是有限的。肥沃的土地總有用完的一天,這時候的羅馬需要精耕細作。所以羅馬選擇了亞述帝國的政策,和被征服地區的老貴族合作,把地區交給他們管理。這樣一樣不僅可以維持帝國的穩定,畢竟這些老貴族才是帝國的不安穩因素。而且這也給羅馬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按照馬爾薩斯的理論,在人類社會隨著人口的指數增長,線性增長的糧食產量跟不上節奏,所以就會發生戰爭,用殘酷的戰爭來削減過剩的人口。羅馬並沒有陷入馬爾薩斯陷阱,憑藉偉大的領導者奧古斯都、巧妙的政策加上龐大的市場,三者合力羅馬成功走出了困局。

不僅如此,羅馬還一躍成為世界歷史上都數一數二的輝煌文明。不過福音也是詛咒,這個時候的羅馬雖然如日中天,可在繁榮的背後卻隱藏這崩潰的種子。在羅馬人的渾然不覺中,這顆種子在慢慢發芽,雖然緩慢,但必將成熟。

參考文獻:《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羅馬帝國衰亡史》、《羅馬的命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