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十一經濟體·MIT「貳」

世界第十一經濟體·MIT「貳」


大家好,這裡是三日談。

MIT建設一門專業或學科時,往往不像其他大學那樣,先設定一個學院,把地盤圈起來。MIT的策略是:先將學科、專業充分外延出去,儘可能擴展這門學科的精彩、有趣之處,激發學生以及研究人員的創新興趣,在相關學科上形成融合發展的優勢,等時機成熟再設立一個學科。MIT的這種教學、科研方法是對近代科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世界第十一經濟體·MIT「貳」

由於MIT在產、學、研的獨特融合性模式與辦學特點,誕生了一大批圍繞MIT的科技型產業園區。在全球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被提及最多的有兩個:一個是硅谷,另一個就是圍繞MIT的128公路。雖然128公路目前與硅谷相比,呈現頹敗的趨勢,但其中的成功經驗,對於我們今天倡導的高校創新體系發展,仍有重要啟發作用。

128公路始建於1951年,最初只有從MIT實驗室延伸出來的幾家科技型企業,如:離子公司【Ionics】、高電壓公司【High Voltage】等。MIT建校早期,便鼓勵教職員工與本地區公司掛鉤,不僅允許教工向當地的公司提供諮詢,還鼓勵他們自己去開辦公司。在此背景下,各研究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加速了商業化進程。在微電子技術革命開始後,MIT和聯邦政府建立了風險資金公司進行融資,為這些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服務,或直接撥款資助,使該區域快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

世界第十一經濟體·MIT「貳」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冷戰的需求,國防部門和宇航計劃在這裡大量訂貨,由於政府訂單激增,使公司的數目不斷增加,15年內該地區公司的數量從不到40家,增長到1200家之多。

20世紀60年代,發展處於鼎盛時期的128公路被譽為“美國的高科技高速公路”,也成為麻州又一響亮的城市名片。到70年代,128公路地區已經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電子產品創新中心。一些公司專門研製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如:雷達發射管、遠程通信光纜、工業控制級導彈控制設施、導航系統等,這些高新技術產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0世紀70年代末,由MIT校友引領的微型計算機工業的迅猛發展,使128公路地區成為了美國計算機行業的一箇中心。1980年該地區中檔計算機銷售總額為260億美元,佔全美銷售額的34%。當時引人注目的新興公司,如DEC、王安電腦公司和通用數據公司等,佔據了微型計算機市場的多半份額。

可見,128公路因MIT而起,並獲得高速發展。創造了“知名高校、科技企業、風險資本”三位一體的產業化模式。而且,如今MIT的創新、創業精神也正在影響128公路的新一輪崛起。2001年4月,MIT宣佈將把2000餘門課程陸續上傳至互聯網,供全球網民免費觀看。這項開放課程計劃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一些大學還希望能夠依靠遠程教育牟取暴利的時候,MIT卻以“開放源代碼式的高等教育”將其知識體系中的精華展露無遺。時任MIT校長韋斯特是該計劃最重要的推手,他從科技產業的發展中領悟到了知識傳播的真諦,他表示:“MIT從計算機產業從封閉性軟件系統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這種以獨佔知識為基礎的系統並不適合它們自己創造的世界。開放式軟件和系統構成的有機世界才是真正的未來趨勢。”

在MIT的歷史上,有不少類似的關鍵人物主導學校未來發展。愛德華·羅伯茨就可謂是MIT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教父級的人物。他本人不僅是高科技管理方面的專家,也是MIT創業論壇創始人、主席以及技術管理研究國際中心的主席之一,他親手推動了MIT創業體系的發展。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天使基金的投資者。1996年,愛德華·羅伯茨幫助了張朝陽設計、創建了搜狐公司,使之成為風險投資創業公司的中國樣板。愛德華·羅伯茨,由於不遺餘力地向全世界推廣創新、創業理念模式,在創業界廣受尊重。

世界第十一經濟體·MIT「貳」

可以說,愛德華·羅伯茨本身就是MIT校訓【miss and many】知行合一的最好實踐者。愛德華·羅伯茨最為人稱道的還在於他對創業的佈道與傳播的創新創業模式。愛德華·羅伯茨不僅創辦了MIT的創業中心,還開創了許多創業項目與課程,他撰寫的研究報告《創業影響:麻省理工學院的作用》【Entrepreneurial Impact:The Role of MIT— an Updated Report】向更多人展示了MIT創業的神奇之處。

通過愛德華·羅伯茨的報告可以看到,在研究型大學和創業型大學的這兩種類型的大學中,MIT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按照什麼標準,它都能首屈一指,世界上能同時在這兩方面都處於前列的大學鳳毛麟角。從本質上來看,這兩者之間的融合,是如何將創新轉化為商業以及生產力的過程。在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許多地區和國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與市場的兩張皮,該問題也是創業路上的最大攔路虎,然而MIT有著一整套完整而嚴格的科技成果轉換程序,能夠實現技術與市場的完美結合。

解讀MIT這一體系,可以看到,MIT首先鼓勵師生進行研究與創新,創業的源泉在於知識與創新。因此學生首要的任務就是完成學業,提高自身的學術科研水平,在此過程中,根據社會的需求,甚至是想象未來的需求將創新轉化為商業並付諸實踐。

同時,MIT為創新者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平臺,如:技術許可辦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TLO】、創業中心、德什潘德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創業家項目【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跨學科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s】、馬丁創業中心等都促進了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步伐。這些鼓勵創新、創業的平臺能夠忠實地代表學校和師生的利益,不僅使學校的創造發明數量明顯增長,而且還大大促進了技術成果轉化,進一步激發了MIT的創新、創業激情。

下一篇,我們將分享MIT著名的創新單體—媒體實驗室,這所各大企業都爭先與之合作的傳奇實驗室,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獨特運行模式,踐行MIT校訓“知行合一”【Mens et Manus 】的。

謝謝大家,關注三日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