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袁中道作為“公安派”領袖之一,同哥哥袁宗道、袁宏道齊稱“三袁”。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蘭質蕙心如袁中道,少遂善文,長愈豪邁。十六歲中秀才。性格豪爽,愛交遊,自命豪傑。老莊(追求自由),佛家之書(順應自然)更是挾襄而從,這或許就造就了他反對復古擬古,文學就像萬物一樣是隨之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抒性靈的主張和“閒潭雲影日悠悠,天工人巧日爭新”的人生態度。以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新而稱譽文壇。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一、青荷才露尖尖角,意氣風發少年時

袁中道生在明代。明代是一個轉型的時期,明朝早期是對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貫傳承,但到了中後期,呈現出複雜多樣、多方面的轉型趨向。文學藝術革新日益昌盛。袁中道的“性靈說”作為一股新潮流被主張“革故鼎新”的李贄青睞。使得袁中道將“真”視為了早期文學的追求。

《敘小修詩》便將這一點描繪的淋漓盡致,繪形繪色。一為大我情懷與小我情懷的碰撞,擦出猛烈的火花,迸發出“小我”的煙花。二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對立中主“真”。小修詩早期的詩歌以抒發作者一腔熱血真情為主打旋律,透漏出本心即詩魂的藝術特色。崇拜人性的真實的思想,張揚個性與主體價值被給予高度肯定的解放性思想。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縱情山水,真少年,寫出千古絕句。

袁中道開朗豁達,喜交遊。遍歷山川河海,一望星辰曼妙。在筆下點點生輝。《夜泉》——“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流泉的日光,化為一溪雪。”詩佛王維向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袁中道的此詩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藏畫、畫中隱詩,精妙絕倫。粗獷而冷峻的山在眼前起起伏伏,樹木抽出新的枝丫,樹上披著一層層霜,就像蔓延開來的白梅花。水在流淌,在沸騰,如透亮的明鏡,似脫韁的野馬,若出山的猛虎。洶湧的生畏,藍的徹底,清的冷峻。日光從天際傾瀉而下,洋洋灑灑,似雪一樣純白,若雪一樣靈動。以靜襯動,山泉景色在詩人筆下如星辰大海,一星一點都那麼陽光,活力四射。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坎坷多多

沙粒在被河蚌囚困之後,造就盈淚的玉珠;寶劍在被烈火捶打之後,亮出鋥亮的刀鋒……歷史長河,熠熠生輝,沒有誰的道路平坦如柏油馬路。無數文人騷客莫不是在痛苦中成長,涅槃重生。袁中道也是如此。袁中道才華橫溢,又是一個極有思想的人,便和兩位兄長袁宏道,袁宗道廣交提倡革新的文人學者並一起參加科舉,準備考取功名,謀得官職,誰料袁中道早期仕途不順暢,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胸懷大志,壯志難酬,渴望建功立業,成為一代英雄豪傑,卻不得志,無法抒展抱負。所謂“世上英雄居何土,可憐好土成古今。”滿滿的苦悶、憤懣、惆悵、無奈、嘆惜、悲傷躍然紙上。所寫“每至科場將近,扃戶下帷,摒棄身命。及入場一次,勞辱萬狀,如劇驛馬,了無停時”可見考第的艱辛不易,和他考第次數之多,每次堅持,每次歡喜而去,一場空而來,無論怎樣,卻未能中第,愴然涕下,心苦勞累啊。將不第的苦悶,鬱鬱寡歡,科場不順的無奈,描寫的流暢自然,使人為之動容。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三、曲徑通幽處,來到袁中道晚年時期

是金子總會發光,是千里馬總能馳騁沙場,是大鵬總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人生沒有不滅的霓虹燈,人生何嘗也不是沒有眼前一亮的照明燈。若將袁中道前期的作品比作蘭花般清新脫俗;那毫無疑問他後期的詩作若磐石般沉穩含蓄,深沉。力求將個人真性情融入字裡行間,呈現給大眾。鍾情于山水,但有異於早期的縱情于山水,乃另一番心境。從反面也可以說是,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袁中道老翁之意稍許在山水。到大自然名為賞山賞水,更實為到大自然中尋求一方淨土,追求知己,對生命無常的感慨,淡泊寧靜的心智,修身養性,調心。這可從他的後期詩作中見證。“山村松樹裡,欲建三層樓。上層以靜息,焚香學薰脩。”以景抒情,沉鬱頓挫,淡泊,文字更為簡樸。“手攜門前柳,弓蔽成高樹,道逢小兒子,衣揖向阿文”少了年少時的狂放,多了人生的感悟,但這份感悟沒有開門見山,但讀來意蘊深長。袁中道最擅長寫記。

《西山十記》是他遊北京西郊群山而作,全記語言精煉,辭藻生動貼切、樸實但不失趣味。“小魚尾遊,翕忽跳達。亙流背林,禪剎相接。綠葉穠鬱,下覆朱戶,寂靜無人,鳥鳴花落。過響水閘,聽水聲汩汩。至龍潭堤,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也。”辭藻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是平平淡淡的話語,但讓人眼前一亮,抒發著作者內心的舒適之情。《再遊桃花源》表達了他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遊覽時的喜悅,歡愉之情。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寄託的是陶淵明的政治理想——無戰亂,無統治階級的壓迫以及剝削,人們的生活和平安定,安居樂業。一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為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戰亂四起,百姓生活生靈塗炭。同一片土地,同遊一景點,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寫出不一樣的桃花源記,傳達出不一致的感情,這就是變。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袁中道早年家境優渥,遨遊齊魯大地,施展抱負,文學才華,發揚創新的文學思想,但遭受諸多變故後,仕途失敗,性命憂具和生死決心,讓他對功名已興致缺缺。晚年調心養性,移情山水,潛禪意,淡泊寧靜。可是造化弄人,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大抵就是這樣,風華正茂時追求功名為之付出努力,傾盡所有,你卻一動不動,晚年想要寄身、情于山水之間,卻來了機會可以了卻年時之心願。幹還是不幹,袁中道心下細細衡量一番,大手一揮,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的思想,主張還未得到發揚,不能認輸。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為你帶來好處。滴水可以磨損大石,並非力量有多強大,是晝夜不停的滴墜。便正式踏入了官場的大門。在萬曆年間,任徽,四十四年中進士,年四十九歲;間或兩年任副教授;次年,任南京太常博士。

覽袁中道——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

袁中道的春天自此來臨,千樹萬樹梨花開。五十一歲起,成了南京禮部主事;五十四時,即天啟三年,南京吏部郎中。古時,讀書人大多以功臣名就作為學識的才幹,能力的驗證,這不僅是榮譽、身份的象徵,更是對自身所給予的肯定。或許袁中道想借仕途的平臺去提倡自己的主張,將“性靈說”的主張發揚出去。又或許只是入仕,何況袁中道自持才高,學高八斗,滿腹經綸。仕途的門總算踏進,功成名就的路也算走了。五十六歲,袁中道辭去了南京吏部郎中一職。次年於南京芝麻營駕鶴西去,不問天載故悠悠。縱觀他的一生,就像盤踞在山道的高速公路,蜿蜿蜒蜒,曲曲折折,一山平,一山起,陡陡平平,一路荊棘。驀然回首,坎坷如荼,信念如一盞燈,常明不滅。希望從中汲取星星之火,燎原——求仕。可又看出他狂傲不羈,頑強不屈的一面。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信念和意志。苦讀寒窗儒家經典十載,為的烏紗帽,圓領衫加身後解放性思想有更多文人接受,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走上歷史舞臺。放棄不是他的代名詞,久久徘徊,坎坷、不順如影隨形,用魔法打敗魔法,與科舉制度做抗爭,與當時的時代的不變、舊鬥爭,與其說讓自身得到認可不如說是價值觀,思想——革新精神。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袁中道是把文章與萬物相比較,融合在了一起。物能物是人非事事休,文為何偏偏就是一成不變的呢?文章也是物,一白一黑變成文,文又成物。物是瞬息萬變的,那文章自然也少不了變化。有了創新不就有了改變。人生並不是因為自我的存在而精彩,而是因為自己創造的那份價值而綻放、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