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有的桃花情结,折尽三生,遇一世桃花

初春三月,气温陡生,春暖花开的季节。山坡上桃树挂满了花骨朵儿,含苞待放,枝头已经一朵埃一朵开始开放,挤满了整个树枝。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特有的香气迎面佛来,随风飘过的还有那么几朵花瓣。仿佛走进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中,又如进入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中。

中国人特有的桃花情结,折尽三生,遇一世桃花


中国人的桃花情结从开始就未停止,桃花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美好的、长寿的、春天的象征。在古今诗文词曲中多有涉及,其中既有美丽的传说,又有典雅的故事;既有绚丽的诗词,也有平实的文句,无不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桃花情结。在三千年来的古典诗词中写桃花的篇章不胜枚举,仅一部《全唐诗》,其中以桃花为主题的诗作就有近两百首,如果加上诗中牵扯到桃花的诗,那就更多了。

桃花生长习性本与梅类似,但其生长势与发枝力皆较梅为强,然而花而不能持久,约自20龄起即始趋衰退。桃花早春开放、报到春天,又匆匆落红,引起很多文人各自不同的感慨与心绪。如元缜《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林黛玉的哀叹“桃飘李飞”都各抒心中曲,各达意中情,各尽其妙。 正是桃花的短暂美丽而勾起人如此的一番情调。

中国人特有的桃花情结,折尽三生,遇一世桃花


大自然的桃花一年又一年,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但是诗歌中的桃花,词语中的桃花,汉语中的桃花却一直盛开着,飞舞着,笑着,哭着。打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开始,桃花就从来没有开败过:

桃树也许是散落在人间的仙枝,是哪曾经在西王母园中要等三千年才开花,再等三千年结果,还要等三千年才成熟的蟠桃的灵树。她散落人间后必将自带仙气。《山海经》所记述的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一片桃树林)。这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郁郁葱葱的桃林,终年茂盛,人称桃林塞,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汉代以后的诗人文人们偏爱桃花的重要原因,短暂的娇艳的桃花和长生的梦想纠缠在一起,与道教文化交叉在一起,形成一道中国独有的带着仙风道骨的桃色风景。

中国人特有的桃花情结,折尽三生,遇一世桃花


桃花花期短而且又很常见,本来不该让人有过多的留恋,然而桃花却高洁、明艳的性格和风骨,必将演绎一切明明没有安排却又恰到好处的相遇,盛开的桃花外迷人,让人恋恋不舍,再见已历七世,当难免有一丝悲伤之气。这种唯美使人喜悦有桃花相伴、悲伤时时候浮现桃花面、困扰时候有桃花解忧,三世相遇偏爱桃花,充满了桃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