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金马奖最佳电影《阳光普照》是一部表面平静,实则波涛汹涌的复杂电影。片名如温暖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海面上,但是剧中的残酷悲哀的现实就像一场接着一场的暴风雨,逐渐把一艘看似平稳的大船掀翻。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故事发生在台湾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驾校教练,母亲是美发师,大儿子阿豪乖巧懂事,小儿子阿和调皮叛逆。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阿和带着朋友菜头去教训一个欺负自己的人,没想到菜头直接砍下了对方的手,阿和因此锒铛入狱。

家里从此麻烦不断,阿豪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跳楼自杀,父亲为了守护小儿子成了杀人凶手,母亲濒临崩溃边缘……

是什么让这家庭走向了支离破碎的局面?

在我看来,剧中看似普通、温馨的家,实际长期暗藏着一个养育危机。当危机长年累月的积压,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个养育危机,正是父母长年累月读不懂孩子,不能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长期生活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

父母把“全部的关注和过度的期待”压在大儿子身上,而把“长期的忽视和无形的比较”压在小儿子身上。大儿子觉得太累了太喘不过气了,小儿子却觉得太不公平了太委屈了。这对父母却从来听不到兄弟俩的心声,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真正的需求,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一套准则来要求孩子,最后酿成了一出悲剧。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父母缺乏读懂孩子的眼睛,无法看见孩子内心的“破洞”

面对大儿子阿豪突如其来的跳楼,父亲难以置信,那个自己引以为傲的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母亲看着他的尸体,一直念叨:“那不是阿豪,那不是阿豪”,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用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父亲一直以来都坚信着驾校班的宗旨:“把握时机,掌握方向。”他把写有这八个字的笔记本送给孩子,以示鼓励。

他期待阿豪可以一直保持优秀。但是,父亲从来没想过,这是不是阿豪真正想要的。他自以为自己给阿豪的就是爱,就是鼓励。

影片最让人心酸的一幕是母亲和阿豪女友在葬礼后的一次聊天。母亲从女孩身上得知了阿豪的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自己从不知道,而且从未意识到。她大为震惊、彻底崩溃,仿佛从来都没有真正认识陪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大儿子。

她看着阿豪每天出门去上课,很晚回家,以为一切很正常。女孩却跟母亲说,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上课了。

阿豪发给女孩的最后一则短信,影影绰绰告诉了我们他走向死亡的原因,他说: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维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谁能想到阿豪这个明明是全家最明亮温暖的人会那么压抑,以致绝望?

明明是朝夕相处的一家人,父母却从来没发现阿豪的疲惫与负担。

阿豪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男朋友、担心不能兼顾爱情和学业,担心考试考砸了无法给父母一个交待、担心没考上好学校让爸爸唯一的希望破灭,甚至还担心自己拖累家人......

他毕竟不是太阳,长期持续的闪耀让他力不从心。正如他说的,他没有地方可以躲。没有人告诉他可以歇一歇,没有人跟他说失败了没有关系。

他就像一个一直奔跑的人,而且这条长长的跑道没有终点。

父母一直给他贴着“乖孩子”、“优秀“的标签,让他承受不了如此高的期待,承受不了一丝一毫的失败可能性,他最终只能选择残酷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阿豪的弟弟阿和,则跟阿豪相反,他一直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下,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夸赞。

他一直生活在哥哥的光环下,他也一直都渴望被看见、被关注、拥有和哥哥一样公平的爱。

这种强烈的不公平感,让阿和变成了不快乐和会打架的人。

母亲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阿和小时候很喜欢坐在脚踏车后座,每次都要缠着母亲骑车载他两三个小时,如果母亲不答应,他晚上就闹着不睡觉。

谁能想到,阿和只能在自行车后座,找到独占母亲关怀的滋味,找到独属于自己被关注的时光。哥哥带走了父母的太多关注,阿和没有其他办法去赢取父母的目光。

这样的童年缺憾,他得花一辈子去治愈。

阿和长大成人后,他仍然怀念坐在妈妈自行车后的专属时光。有一天他邀请妈妈到家附近走走,偷了一台脚踏车,换妈妈坐在后座,感受他童年最幸福的时光。

其实,母亲何尝不知道阿和一直不快乐呢?只是她不懂得,这些不快乐是来自他内心一直没有被满足的渴望,来自父母的偏爱和强烈的不公平感。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东野奎吾在《解忧杂货铺》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令人颇为触动:“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洞中渐渐流失

。”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破洞”,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察觉和理解,想办法去修补这些“破洞”,等到孩子内心的“破洞”越来越大,流失掉对自己的尊重,对外界的信任。孩子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自己。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父母的高期待,遮挡孩子看见自己。


电影里的阿豪真的是一个非常懂事温暖的孩子,他总是事事为别人考虑,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想法。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看到母亲为弟媳产检的事情而忧心时,他二话不说,迅速揽下这个重任,主动帮母亲排忧解难。

即便是在自杀前,也是将手机里的资料全部删除,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衣服也都叠放整齐。

就算结束生命他也不愿意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从来没有和父母沟通过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家人眼中,他永远是那个不需要操心的、值得骄傲、善良优秀的孩子,就像女友说的那样:“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别人,忘了留点给自己。”

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总是被高期待包围着。这不禁让人想起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女孩林茉莉。

林妈妈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全职妈妈,她费尽苦心为家庭贡献,为孩子做营养餐,操心孩子学业。

在她看来,自己是爱着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

但衣食无忧,成绩优秀的茉莉却一点也不快乐,她觉得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茉莉学习,不让茉莉读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也不会表扬她,而是告诫她不要太得意。

于是每次成绩略有下滑,她就会拿刀在手腕上划一道道伤痕。她压力很大,绝望地认为自己“可悲又没人爱”。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阿豪和林茉莉这样的孩子,总是想法设法地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哪怕身心俱疲,也还是要挣扎着努力。

从来没有察觉“真实的自己“是不是愿意这样做,他们的生活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也没有在乎自己的感受。

在他们心里,只有“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个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我的人,一味遵循着父母的期待,按照父母早已设定的标签式生活,他会慢慢失去“活着的喜悦”,甚至出现“不要做自己”的念头。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阿豪自杀后,精神恍惚的父亲在最后一段影片里忍不住反省

:“我儿子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我没有注意到,如果当时我及时注意到,就不会……”

在父亲的眼里:

他看到孩子的懂事,看不见懂事背后的孤独;

看到孩子的优秀,看不到优秀背后的无助;

看到孩子的善良,却看不到善良背后的阴郁。

父亲只是把阿豪当成他的替身,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情。

如果父亲可以把阿豪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关心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读懂他的内心,相信阿豪的悲剧不会发生。


记得张德芬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很多父母都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许多悲剧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忽视孩子的内心,看不到孩子的“呼救“,将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无情地扼杀了。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孩子、接纳孩子呢?

一、摒弃僵硬的标准和设定,重视孩子的感受,才是父母正确打开爱的方式。


漫画家几米曾说过:“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样,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女儿圆圆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天晚上,圆圆看电视的时候大哭不止,尹老师很吃惊,忙思考孩子哭泣的原因。

后来通过不同方式的问话、一步步的引导,终于知道孩子的想法:原来孩子放玩具的盆子是红色的。

而电视剧里那个妈妈离家出走,自己又饿又思念妈妈的小女孩同样有一个红色的盆子。孩子因此推想:家里有那样的盆子,是不是妈妈就会离家出走,所以她害怕得大哭。

如果尹老师当时没有尝试去了解孩子大哭的原因,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任性胡闹,进而把孩子一顿责骂,可想而知,孩子解不开的心结要花多长时间才可以解开。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影片中的父母,就长期缺乏关注孩子内心的意识,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当阿和痴迷于自行车后座的时候,他们只想到了无理取闹;

当阿豪头上顶着各种学霸光环的时候,他们只想到了理所应当。

而父母这一切的表现,都展现了只接纳优秀的孩子,而忽略平庸的孩子。

这种不能接受孩子真实样子的父母,注定不会去关注孩子真实的感受,也不懂得真正地去爱孩子。

因为父母内心已经装满了一缸水,这缸水装满了期待、完美、理想等美好的设定,自然就无法容纳普通、平庸、失败这些差强人意的设定。

恰恰是这些设定、标准,让人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无法正视真实的自我,所以也促成了一个个波涛汹涌的漩涡,随时都可能让人深陷进去,无法自拔。


二、放下自以为是,拥有一双发现孩子真实需求的眼睛


《非暴力沟通》书中说到:人无论如何做或者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某种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当他的需求没有被看见、被照顾、被关心,可能就会出现生理或者是心理的症状。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个阴影把自己遮住,在这个阴影里,自己可以犯错、可以失败、可以不按要求自由行走。剧中有一句话,白天和黑夜都各一半,我们怎么能一直呆在白天呢?

被过度忽视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种能量让自己发光,在这个光芒中,自己可以被关注、被瞩目、被赞扬、被爱护。

在电影里,如果说阿豪是被高度关注、高度期待的孩子,那么阿和就是被严重忽略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十分渴望家人可以看见他的存在,所以阿和才会用各种反叛、胡闹、任意妄为的举动提醒父母,家里除了哥哥以外还有一个自己。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爱与父母“作对”,所有对抗的背后,其实都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只是太希望被父母看到和读懂。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可惜父亲对他的态度是让人失望的。他在外人面前从不愿意承认这个儿子的存在,对自己的驾校班学员也只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准备上医学院。

在听到儿子入狱的消息,他甚至说出希望阿和可以被关到老关到死。阿和的需求至始至终都没有被父亲看见。

发现孩子的需求真的很难吗?

杜江和嗯哼一起参加《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嗯哼不愿意上交自己的玩具汽车,大哭大闹,一开始也不愿意参加游戏,只是在旁边看着别人玩。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爸爸杜江并没有责骂他,因为他知道孩子哭闹和不配合的背后,可能是对新环境的害怕,对游戏规则的陌生。

所以他给了嗯哼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去熟悉,而不是强迫儿子加入其中。

所以有的时候,看见孩子的需求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最后,剧中最让人震撼的是阿豪说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在阿豪的理解里,司马光打破水缸并不是为了救小孩。真正的故事是这样的:司马光跟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后来所有的小孩子都找到了,可是司马光一直坚持还有一个小孩没有被找到。于是,小朋友们就跟他一起去找那个“还没有被找到的小孩”。

他们走了好久,终于看见一个水缸。司马光高高举起石头,把水缸打破了。令人意外的是,水缸里面没有水。水缸的深处,蜷缩着一个孩子,那就是司马光他自己。

这就是每个人心中住着的小孩,也就是孩子内在的自我,代表了真实的需求,真实的模样。

因此,爱孩子的父母们,请接纳孩子真实的自我,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声音,读懂孩子的内心。请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完成大人没有完成的使命和要求;请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和设定强加到孩子身上,毕竟他们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啊!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在阳光下自由、快乐地共同成长!


《阳光普照》:父母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再多的爱也是徒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