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立案窗口值班人員王靖康早上8點鐘就開始接聽當事人的諮詢電話,比疫情之前的工作時間早了整整1小時。王靖康自嘲地說:“窗口值班我年紀最小,也沒有家庭負擔,現在正是發揮年輕人作用的時候,早接聽當事人的電話,多解答當事人的問題,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疫情防控期間,為減少人員直接接觸,北京法院暫時關閉了立案大廳,深化了電話諮詢、網上立案、郵寄起訴的渠道。立案諮詢變成了電話連線,立案申請變成了信息傳遞,立案材料變成了郵寄信函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雖然立案大廳沒有當事人現場辦理立案手續,但立案窗口的服務一刻沒有停止,立案信息仍在高速地傳遞。立案窗口的工作可說是“三多、兩快、一雜”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01立案窗口工作的“三多”

立案方式轉變後,從線下的“面對面”變成了線上的“點對點”,電話、網絡、信件成了主要的工作媒介。

“電話多”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兩個多月來,北京一中院的立案電話諮詢數量約1600個。9時至17時,兩部電話(58141121/58141464)不間斷接聽,中午的休息時間也被急促的電話聲切成碎片。立案工作人員接到的每個電話都要做好詳細記錄,來電人、來電號碼、諮詢內容、答覆情況、是否需要回電……這些內容都馬虎不得。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網絡立案多”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兩個多月來,北京一中院網上立案的申請約260個。只要有網絡的地方,當事人都能通過電腦登錄“北京法院信息網”或手機微信小程序找到“北京移動微法院”,動動手指,就可以網上立案,實現了立案服務24小時“不打烊”。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信函多”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兩個多月來,北京一中院的郵寄起訴信函約800個。相比疫情防控前,郵寄信函的數量倍增,如何依法快速地處理郵寄信函考驗著立案窗口人員。完善《郵寄起訴案件登記表》,詳細記錄來件當事人、起訴內容、來件日期、收件日期、轉交情況等信息。這麼多信函的拆封、分類、登記、回覆,反覆地觸碰,一天下來,工作人員的手套也總是被蹭得綠油油。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02立案窗口工作的“兩快”

立案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立案服務的標準沒有降低,立案工作的效率更高了。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立案速度更快了:

一個代理人打電話給立案窗口:“原告之前做了訴前保全,現在1個月的立案期限快要到了,去不了法院怎麼辦啊。1個多億的案子,原告都急壞了。”許法官:“您彆著急,您可以通過北京移動微法院直接辦理網上立案,我們看到信息後馬上處理。”

疫情防控期間,立案窗口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當事人的電話諮詢必須在響鈴後迅速接聽;網上立案申請必須及時查閱、及時處理、及時回覆;郵寄起訴的信函必須在收件當日消毒、收件次日分配至立案窗口。

案件移轉更快了:

網上立案的案件,立案時只需要電子信息,脫離了紙質材料的遞送。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立案法官會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當日通知當事人繳費、兩日內分案至審判庭。郵寄立案的案件,立案後三日內將紙質材料移轉至審判庭。

03立案窗口工作的“一雜”

相比較而言,業務庭法官是專家型人才,立案庭工作人員可謂是雜家型人才。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上一個電話諮詢內容是

“如何撤銷海淀勞動仲裁委

的勞動爭議仲裁裁決?”

下一個電話可能諮詢的是

“被詐騙了怎麼辦,

能不能去法院立刑事案件?”

風格變化之快

也就是立案窗口的雜家型人才

方能接得住


諮詢問題涵蓋

民事、商事、國家賠償、

行政、執行、申請再審

等多個方面

還真不是誰都能應答如流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疫情防控期間

立案大廳暫時關閉了

立案服務不打烊

來院諮詢暫時沒有了

電話解答不拖延

現場立案暫時沉寂了

立案工作不停止

“三多兩快一雜”:沒有當事人的立案大廳依然忙碌

正如北京一中院立案庭庭長潘潔所言:“疫情防控期間,立案窗口工作人員要多想、多學、多用,多想如何創新‘無接觸’的立案工作模式,多學‘線上’工作方式方法,多用‘智能化’辦公手段,才能切實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益。”


供稿:北京一中院立案庭

作者:胡保峰

編輯:馬相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