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在整個重慶區縣中,合川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其地名變化繁複,叫人歎為觀止。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一、合川的第一個名字:褺(diē)江

說到合川最初的名字,為了加深印象,我們不得不先認識三個字,就這三個字,導致歷史記錄錯誤,現代人轉載錯誤。

這三個字是:褺、墊、褻。比較有趣,這三個字形長得差不多,但字音和字義相差甚遠。褺(diē)意思是重疊穿的衣服,墊(diàn)是墊的繁體字,褻(xiè)是猥褻的褻。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最早記錄合川縣名的,是《漢書.地理志》。在巴郡目錄下,記載著“墊江”二字,問題就出在這兒——寫錯了字。本來,合川最古老的縣名,是公元前314年戰國時期設置的褺江縣,班固編撰《漢書.地理志》時,沒注意到這二字一個底下是土字,一個是衣字,導致合川在南朝前這七百多年時間,合川被誤叫“墊江”。所以,許多人考證“墊江”二字是什麼意思,那倒是白費力——方向都錯了。

褺(墊)江,原意是“取嘉陵江、涪江在城北鴨咀匯合之水如衣重疊之意”,這便是合川最古老縣名的由來。

古人因條件限制,記錯了字,尚可原諒。但奇怪的是,現代一些人在寫書立傳之時,談合川最初的名字:“墊(墊)江原名為褻江”,這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褻與褺這二字字形相差還是比較明顯吧,意義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作為寫文字的,特別是對於合川人來講,這,還是需要仔細點。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二、沿用七百年的名字改了,宕(dàng)渠

地名的變遷,往往源於重大歷史的改變。合川名為墊江的這些年,一直是老重慶下轄的縣級行政單位,行政級別並不高。直至一個亂世的到來。

墊江這個名字,用了幾百年,本以為就這樣一直用下去。但南朝宋文帝元嘉年代(424~453年),合川被僑置東宕(dàng)渠郡,墊江這個名字,被拋棄了。

改名的緣由,需要釐清“僑置”這個詞。僑置是政府為解決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戶籍問題而推行的管理政策。《隋書·食貨志》雲: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在時長約300年“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許多北方人不得不流亡到南方,流亡目的地就包括當時的合川。為了控制這些僑人(流動人口),政府便想辦法在僑人集中地區,取僑人原居住地的地名。也就是說,合川在這個時期,因為時代的變革而改名,僑人的緣故,把原來的墊江縣,改為宕渠縣。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宕渠二字的意義為宕水和渠河交匯處,那麼宕(dàng)渠本尊在哪兒?答案是先秦時期就有這個名字,位置在四川達州渠縣以東北方,大致位於現今渠縣三匯鎮附近。

合川僑置宕渠後, “墊江”二字,成為了重慶城在當時的縣名。而合川,至此開始成為地級市或省會駐地,或與老重慶平起平坐,或與老重慶不在同一個行政單元,開啟了不再由老重慶管轄的歷史,直至元朝。


三、合川“合”字的由來與石鏡

成為“宕渠”不久,僑人問題得以解決,總佔著別人的名字,也不好。於是,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合川有了新名字:在省市級層面,是作為合州的政府駐地;在縣級層面,合川名為“石鏡”,駐地均在今合川區。
關於合州及石鏡的來源,《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三記載:

後魏恭帝於東宕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石鏡縣……石似鏡,因以為名。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其實合州,在歷史上,有許多地方都是這個名字。比合川這個“合州”早的有廣東最南端的雷州市,有安徽合肥市西北的合州。但用得最久的,還是合川這個“合”,從西魏沿用至今。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涪江匯入嘉陵江

至於石鏡,則是名源於今合川鹽井鎮照鏡村龍洞沱嘉陵江中照鏡石。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照鏡石

照鏡石是龍洞沱外的江面上,矗立在江心的巨石,像是一面石頭做的“鏡子”,有人稱為石鏡石”,有人稱為“照鏡石”,故縣名更改為石鏡縣。

作為縣名,石鏡從南朝堅持到了宋朝乾德三年(965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爺爺名為趙敬,“敬”與“鏡”音相同,為避其名諱,石鏡縣被改名為石照縣,意義差不多。


四、最後的名字

在縣名為石鏡/石照的時期,合川的上級行政區大部分時間均為合州,駐地也在合川。部分時間略有不同,在南北朝北周國時為合州(省級)—墊江郡(地級市級)—石鏡縣;隋朝時為涪陵郡(省級)—石鏡縣;元朝及之後,合川降級,關係調整為成都(省級)—重慶(地級市級)—石照/合州。

值得一提的是,涪州及涪陵作為地名一直在現今烏江流域的彭水、武隆、涪陵流動,為何會跟合川有關係呢?

我們能夠查到的是,合州在隋開皇年間改為涪州(省級),大業三年(607)更為涪陵郡(省級)。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合州。同時期的現代涪陵區,名為涪陵或漢平,為巴郡(老重慶)下轄的縣。至於為何,自然是因為現在的涪江流經合川的緣故,但為何改名“涪陵郡”,涪陵也沒啥山,沒啥大墓,怎麼解釋都有些牽強,希望有識之士解答。

元朝之後的合川,以影響力較大的名字作為代稱,合州這個名字便固定下來,直至1913年改名合川,一直沿用至今。

五、結語

從縣級層面來說,合州的名字變遷順序為:墊江(褺江)—宕渠—石鏡——石照——合州——合川。從地級市(二級政府時為省級)層級來講,駐地在合川的市級名字為東宕渠郡—東宕渠僚郡—墊江郡—涪州—涪陵郡—巴川郡—合州。

合川名字的變遷,並非隨意的調整,而是在急速變化的時代的洪流下,於亂世後調整。也在相對和平的年代,保持平順的沿襲。

從合川地位的變遷來看,其前後均為縣級,作為市級或省級行政區駐地僅在南朝至宋朝之間,其作為地級市級別的朝代,所管轄範圍相對於周邊的重慶等地較小,影響力較弱的問題也得以凸顯。

建國後,1952年,析合川縣設合川市,市縣並存六年。1958年,撤合川市併入合川縣。1992年,撤合川縣,設立合川市。2006年,撤合川市,設立合川區。

合川就此定格。


附表:合川名字變遷情況

墊江、涪陵、石鏡、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