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無法恢復安史之亂之前的盛世?

田貴溯


安史之亂,一場爭奪權利的內部戰爭。歷時八年,最終以郭子儀迎代宗還朝而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此後的唐帝國再無往日的興盛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在戰爭落幕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社會混亂

戰爭,總是會導致經濟的倒退。《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完全再無往日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的景象。而且當時中原,即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是經濟中心。如此重創,無異於是斷了根基。


但是,雖然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有機會好轉的。

賦稅繁重

接上面,如此情況,徵收更多的賦稅才能夠有一絲絲複習的希望。但百姓本就是戰爭最大的受害者,還怎麼再交賦稅。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這也還是有轉機,只要採取修養生息的政策,並開源節流,還有機會。

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又是一個沉痛的打擊。

藩鎮割據

這個就是大Boss了。安史之亂雖然說是郭子儀平定了,但更多是因為叛軍的內部矛盾和依靠投誠的將領。代宗還朝後,國庫空虛,沒有什麼可以安撫這些將領的,只有承諾將土地給他們,於是藩鎮割據形成了。

從圖上看到,幾乎全是蕃鎮。不能削蕃,因為真正忠於唐王朝的沒多少軍隊,一不小心就又是一個安史之亂。而且,因為蕃鎮世襲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蕃鎮的勢力還會越來越大,根本沒有解決辦法。

這還沒有全部列完,憲宗時期,下令全國信佛,這對封建集權統治幾乎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就這些,唐朝還能延續下去都算是奇蹟了,更不用談復興。


壹都歷史


1.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唐朝無法恢復安史之亂之前盛世的主因。

晚年的唐玄宗昏聵不已,非常相信安祿山,讓風華正茂、貌美如花的楊玉環當了這個胡兒的乾媽是小事,讓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就為大唐埋下了禍根!

這個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的胖子看到大唐中央高層都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不甘久居這類人之下,野心驟然膨脹起來。他處心積慮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度使自己掌控的總兵力達到20萬之眾,這給已擁有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大唐留下了隱患。


安史之亂前,全國只有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中,為鎮壓安、史叛亂,唐朝迫不得已,新封了好多節度使。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等這些節度使都是那個時代的新貴,他們都保留有自己的地盤與軍隊。敢於與大唐中央叫板。

而唐朝中央程控的兵力有限,這樣,難以對大大小小的節度使發號施令。

長此以往,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大唐中央形同虛設,政令是一紙空文。於是,大唐江河日下,國將不國了成為了事實。


2.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口下降,生產難以恢復。

安史之亂期間,持續不斷的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秩序。《舊唐書》可信度很高,依此記載:原本富有的京畿人口,到後期竟然不足千戶。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原來城鎮林立,商貿發達。安史之亂後,是豺狼野豬等野獸橫行出沒的方,少見人煙。

生產力的三要素中,主要是人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直線下降,導致了生產無法恢復。而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原來富足的生活,又加重了賦稅,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使得社會的生產關係更加惡化。


3.大唐的黨爭影響惡劣,也是大唐不能恢復安史之亂之前盛世原因之一。


大唐到了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其實,類似的鬥爭開始於唐憲宗時期,前後持續了將近40年的時間,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

牛、李黨爭是唐末宦官專權、唐朝沒落的體現!是大唐中央腐敗衰落的結果,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被唐王朝中央剿滅的過程中,形成了兩股勢力,其一,是沒有參與叛亂並保持中立或者支持唐王朝的範鎮,這些範鎮在鎮壓起義軍有功,同時也趁機擴大軍隊規模和地盤,唐王朝沒有在戰後削弱這些範鎮的理由和藉口,但還要對這些範鎮進行戰功獎勵,諸如:將以前是中央任命制改為允許節度使子承父業,或者將節度使轄區內的地方財政和管理權交給節度使。



其二,在唐王朝剿滅起義軍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起義軍臨陣起義加入唐軍,這些軍隊不一定會在戰爭中有多大戰功,但至少起到削弱起義軍的目的,還對起義軍起牽制的作用,因此,唐王朝中央也不得不對這些起義軍進行分封和獎勵,有不滿的有可能還會繼續起義。



例如:史世明最初追溯安祿山起義,隨後又轉而投降唐軍,鎮壓安祿山後,對分封不滿又重新判亂,合稱安史之亂,這種情況迫使唐王朝進一步向節度使放權,實際上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成了國中國的局面,唐王朝的實際不斷下降,而節度使的實力不斷上升。



再往後,民間起義發生,節度使一般的都是在早期採取縱容的態勢,並趁機做大並消耗唐王朝的實力,直到唐末黃巢起義,早期黃巢起義根本成不了氣候,但節度使並不願意做出鎮壓,只要不傷害自己的利益,任其做大,後期若大家都剿滅,跟著剿滅擴大地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