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效应 | 突破困难“玻璃顶”

瓶颈效应 | 突破困难“玻璃顶”


瓶颈期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玻璃顶”,若是无法找到合适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从而封死一个人的出路。

当人群通过一个入口或出口处,若有次序地进行,可顺畅流通,行进速度愈快则流量愈大。而当人群很拥挤时,则流量大大减少。

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若相互保持一定距离,则车辆流量会很大。如果遇到一个狭窄的路段,则会因为车辆密度增大而形成堵塞,流量立即减小。

这就是所谓的“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有一天,你在公共汽车上或者在马路上,突然听见有人叫你的名字。你抬头一看,噢,这不是我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老朋友某某某么?这是人之常情的反应,自然应当是回叫老同学、老朋友的尊姓大名:“某某某,原来是你啊!”

奇怪的是,这个“某某某”,你心中明明感到是一清二楚的,几乎很快就能叫出他的名字来了,却偏偏就是转化不成具体的语言符号。

结果,你只好吐出一句:“你好!你好!”连“你”的姓名都叫不出来,还“好”什么呢?热情自然被打折扣,令人好不尴尬!

生产中瓶颈是指那些限制工作量完成时间,工作量的质量的单个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

对个人发展来说,“瓶颈”一般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

不管对企业还是个人,寻求更大的发展的关键就是集中资源首先突破瓶颈因素。

瓶颈效应 | 突破困难“玻璃顶”


罗树大学毕业已经10年,在此期间,曾先后在两家大型企业集团工作过。由于他的工作能力较为突出,大学毕业之后的前6年内职位也不断得到提升。从人力资源部小职员升到主管,然后再升到部门经理,29岁时升到高级经理。

目前罗树已经33岁,在近4年时间内,他便一直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的位子上没有挪过窝,当然薪水也在原地踏步。

罗树感到自己已经遇到了职业瓶颈,眼看自己的孩子已经慢慢长大,而且父母养老也提上了日程,但职位不变,工资也是多年不涨,使得他感到家庭负担在不断加重,他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考虑到跳槽的成本,他不想通过跳槽来改变眼下的现状,但是在原公司他又不知如何突破自己的瓶颈期。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已经遇到瓶颈之后,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虽然遇到瓶颈,但至少表明对自己的发展有规划。

但有的时候,任由瓶颈效应起作用,瓶颈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瓶颈效应 | 突破困难“玻璃顶”


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消除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瓶颈效应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下面是几种突破瓶颈状态的办法:

首先,分析瓶颈产生的原因,寻求横向发展机会。比如对与自己目前状况相关联的事情多做一些了解,以便通过调整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相对来说,随着瓶颈状态的出现,人所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减压,很容易产生疲惫,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拥有饱满自信的心态,也就有了克服难关的动力。

再次,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欠缺或能力不足,可能会因为知识结构的老化而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有意识地进行充电提高自身竞争力,是突破瓶颈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诚然,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一些方法来。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记住,瓶颈状态并不神秘,瓶颈效应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依靠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想象力,就能顺利地突破瓶颈期,甚至会把瓶颈期作为第二次发展的新起点。

内容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