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美日貿易戰與廣場協議

週末偷了個懶,斷寫了幾天,明年的這幾天給補回來算了,寫一點關於日本廣場協議的事情,之前看了點資料,也算是囫圇吞棗,主要是自己總結看看。

30多年前的這場美日貿易戰,大背景是美日貿易出現鉅額逆差,這個逆差由於80年代美國由於石油危機爆發導致能源價格上升從而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美聯儲緊縮財務,提高利率,美元大幅升值,直接導致了美國巨量的貿易逆差以及赤字問題,而當時的老二日本經濟正經歷戰後經濟發展的頂峰階段,GDP每年16.9%超高增長率,日本製造充斥美國市場,逆差越來越大,赤字越來越嚴重,面對逆差和赤字以及日本老二的直逼態勢,美國人從兩方面入手:

回看美日貿易戰與廣場協議

1) 超級301法案,拿起貿易保護大棒,從汽車到芯片挨個限制,又是讓日本主動減少出口,又是加關稅減少進口。這個301法案簡直就像是黑老大耍賴皮的行為。


2)廣場協議,大棒也揮舞了,經濟也制裁了,美國人說還不行,出口沒怎麼增加,赤字也沒減緩,美國人民還水深火熱,於是再召集日本,德國等幾個小夥伴說要通過美元貶值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廣場協議簽訂的時候,據說美國人要求日元升值10%左右,日本人開口說20%都是no problem。實際上美國人打算盤的時候,日本人心裡也有很多的小九九,那就是國際化,日元升值了,也就意味手裡的鈔票可以在國際市場更多的買買買了,這樣日元的國際化也就順水推舟了。

回看美日貿易戰與廣場協議


協議簽訂後,幾個國家聯合拋美元,日元果然蹭蹭蹭地往上漲,日本出口的東西較原來的價格貴了不少,毫無價格優勢可言,於是日本製造企業試圖通過各種省,各種摳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來降低出廠價維持原有的價格優勢,又省又摳的做法沿用了50年代興起的日本精益製造。後來我們在學生產管理的課程時,日本的7S這些精益製造的概念深入腦海。

但是節約成本的速度也抵不住日元的漲幅,製造業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衝擊,日本財政部的老闆們為了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同時也想拯救製造業以及擴大內需,於是銀行降低利率,產生巨量的流動性,根據他們的構想,利率降低了,存錢的人會把錢拿出來投資到工廠等實業,幫日本政府減輕點壓力,然而他們錯了。製造業利潤低,存在銀行沒利息,來錢最快的當然是股市和房地產了,日經指數大幅攀升,房地產價格持續走高,老百姓變得越來越有錢了,開始以花錢為榮,出現了一些比較離譜的事情,比如大街上經常看見拿1萬日元打車,打車的距離只有500米,拿現金當紙擦錶盤…..到最後,國內花錢不過癮,跑到國外去,三菱買下洛克菲勒中心,索尼買下哥倫比亞,甚至他們揚言買下整個美國。

靠股市和房地產拉動的經濟增長是泡沫型的增長,由於房價過高,大批日資企業跑到海外發展(有很多當然也跑到中國來了),造成國內製造業的空心化,整個經濟體隨時面臨崩盤,這一點其實誰心裡都清楚,甚至在1986年的時候,日本央行就非常擔心泡沫問題,想通過緩慢加息刺破泡沫,不過沒能說服政府官員和社會公眾就此作罷,到了89年的時候,被稱為平成惡鬼的三重野康突然宣佈提高利率,銀行強制收回貸款,膨脹的氣球一下就被刺破了,股市率先反應,日經指數狂瀉,房地產也沒能落下,房價也腰斬,日本人以及企業持有的資產價格大幅縮水,企業破產比比皆是。


與此同時,華爾街當然看到日本股市的泡沫,拿著大量現金和合同到日本做股票股指交易,對賭日經指數下跌,日本保險公司覺得美國佬的腦子進水了,用大量現金去買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他們覺得天照大神一直會庇佑他們,所以日本保險公司很快參與了這個遊戲,也就是如果日經指數下跌,美國人賺錢,日本人賠錢,如果指數上升,情況正好反過來。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衝到了最高峰,這個時候華爾街開始大顯身手了,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權被打包成金融產品轉賣給丹麥王國,丹麥王國再賣給其他人,並承諾在日經指數走低時支付收益給“日經指數認沽權證”的擁有者,該權證立刻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勁了,美國人狠狠地賺了一筆,對賭方日本保險業哀鴻遍野。

日本從此經濟通縮步入失落的20年,無論歷任首相再怎麼調利率就是走不出通縮的困境,可能日本人對於這次的教訓太刻骨銘心了,有人說廣場協議是美國給日本下的一個套,搞了一個連環局,日本人在連環局裡面當了個悲情主角,但同樣在廣場飯店裡面簽字的德國卻沒有失落的20年(下一次有機會再看看德國的事情),這一點值得日本人深思,也同樣值得30年後再一次面對中美貿易戰時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