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橘子洲头到柏林墙(一)

前言

---湖湘文化形成

今天是201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126岁诞辰,读了一年多的《毛泽东选集》终于读完,1404页,读的甚是辛苦。

从橘子洲头到柏林墙(一)

从小因为在一种宣传之下,所以莫名的对许多东西排斥,但是,等到四十岁逼迫自己来看《毛选》,才懊悔自己为何不早看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读完毛选真正学会了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就是唯物辩证主义,凡事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否则要不就是冒险主义,要不就是机会逃跑主义。而且事物在每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所以,都是在运动中发展,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与方法,唯一不变就是辩证的去看待。

这篇文章也是从2019年11月9日,德国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那天开始动笔,一直希望勾勒出一个湖湘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内圣外王、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湖湘文化的形成,也是不断吸收了更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只是湖南人在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方面做的比较到位,所以才有了这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辉煌。

以程朱理学作为基础,以张拭的经世致用为核心,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思想,充实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今日的湖湘文化精髓。

1133年,张拭出生在四川绵竹,1166年,张拭主持岳麓书院,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他倡导培养经世济民之才,强调人格教育和道德践履,对岳麓书院务实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湖湘文化的基础。

在同年,他邀请福建比他大三岁的朱熹来岳麓讲学,这是他俩的第三次见面,他们俩的共同老师是二程,只不过张拭的直接老师是胡宏,胡宏是二程的徒孙。

这一次讨论得非常激烈,朱,张两人在一起讨论了《中庸》的已发、未发和察识、涵养之序以及太极、仁等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相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是宋代理学中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和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学术观点的辩论。朱、张两人的学术观点产生某些分歧,以至展开较大的争论。

这次辩学,以朱熹大体上接受张栻的观点而告结束。

但事后不久,朱熹又提出新的疑问,否定了张栻的观点。两人的辩学和相互影响,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新风,对于加强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张栻、朱熹的“潭州嘉会”共两个月的时间,两人相与讲学于岳麓、城南书院,附近的学者闻风而至,听者甚众,一时盛况空前,成为岳麓书院史上的大事。

1194年,64岁的朱熹再次来到岳麓书院,张拭已经去世14年了,朱熹这一次来重新振兴岳麓书院,给地,给钱,给人,并且亲自上阵继续主讲,重新开启新学院之风,使岳麓书院成为当时著名四大书院之一。

1046年,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做官,他的好友滕子京前两年被贬到湖南岳阳,重修了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题记,并寄过去一张《洞庭晚秋图》。

没有来过湖南的范仲淹看着此图,看到洞庭水天一色浩浩荡荡吞长江衔远山,豪情遂起。

春和景明写的是人生美好,阴雨连绵写的是挫折坎坷,同样登斯楼,一个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一个是去国怀乡满目萧然。联想自己的政治前途自己和自己对话,终于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为毕生的抱负追求。

1471年,王阳明诞生在浙江余姚,1507年,36岁的王阳明因为被贬,从江西经过湖南去贵州任职,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后龙场悟道。

在32年后,他的学生季本也被贬,到长沙做知府,修缮了岳麓书院,亲自主讲,主张恪守知行合一,之后还有他的弟子等等,不断的来岳麓书院传播王学,反过头来,湖湘文化继承的程朱理学的实用又影响了王学的迂阔空疏,所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湖湘特殊文化。

在今天的国际复杂局势环境下,毛泽东思想依然在指导我们的工作,既要伟大的复兴,又要面对复杂的局势,还要不断的斗争。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队的力量,又要针对顽固的帝国主义做顽强的斗争。

其实,这就是他老人家走了之后的所遵循的四十年来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用理论指导工作,用工作验证理论修改调整理论,使知行合一不断的完善统一落地执行,这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底层逻辑吧。

湖湘文化不仅仅属于湖南,还属于全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

愚捷2019年12月26日于北京松榆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