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大师论长棋之道及赏棋之法

象棋大师论长棋之道及赏棋之法

象棋大师论长棋之道及赏棋之法

象棋大师论长棋之道及赏棋之法

专栏

金松象棋中局学习秘密

作者:象棋大师金松

30币

22人已购

查看

作者:徐天红 廖二平

如何才能长棋呢?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长棋”有四方面的途径:一是请名师指点;二是找高手对弈;三是选择好的棋书;四是自己多花苦功。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云: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些都能看出名师指点的重要性。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下棋,棋艺水平才能长得快,仅仅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果条件具备,当然是找高手对弈效果好,尽管会有“蹩手蹩脚”的感觉,也会输得很惨,但只要你不丧失信心,自可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我们强调实战的重要性,不排除理论对实战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棋下到一定的份上,更需要看好书了。名师的精彩点评,自可使我们豁然开朗,而且把握象棋流行趋势,更需要我们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光一味埋头实战恐怕是不够的。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长棋的四要素中,主观能动性是相当重要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点永远是正确的。

我们的业余爱好者们,如能具备上述四要素,只要假以时日,棋艺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倘若一时不能面面俱到,诸位在一、两点上做突破,也是可行的。

比如,多下彩棋(并非提倡赌博!),有条件多参加业余大赛,设法及时收集到新的对局资料,多琢磨,加以丰富自己的“布局库”等。此外要注意学习方法,切忌死背棋谱。有些读者朋友家中棋书多的是,可棋老是不长,问题出在哪儿呢?一则可能书虽然多,但看得少,当然收效不大。二是读书方法不对头,死记硬背,一问到某则变例,动辄答曰:许银川是如何下的,吕钦是如何下的,闫文清又是怎样走的。高手们为什么要这么下,新招的来龙去脉在哪儿,要点又在哪儿则一概不知,碰到有实力的对手,我们这些可爱的“书呆子们”往往不堪一击。布局真的不重要吗?看书又有什么不好?其实,一切都是你的错!

长棋还与你的“悟性”有关。

“悟性”问题有些玄妙,但笔者的观点:对于“悟性”我们承认有个体差异,但不必夸大其辞,如果你的客观条件很好,主观上又全身心的投入,你的棋一定会非常厉害的

如何欣赏一盘精彩对局,高手又该如何纂写对局评注呢?一篇好的棋评,犹如一位良师,循循善诱中让你受益匪浅;又若一位优秀的导游,柔柔细语中使你沉浸于神奇的“弈海”。那么,我们是如何撰写棋评的呢!

首先,作者应有责任感、事业心。

撰写对局评注必须对广大读者负责,绝不能抱着扬名的动机或干脆为赚取稿费而动笔,糊弄象棋爱好者。

其次,作者应有创作热情。

作者为精彩的实战对局所感染,觉得很有必要介绍给广大棋友,由此而产生写作热情。如果仅仅为了应付编辑的差事,自己并无多大兴趣,那么不管作者的水平有多高,也会直接影响评注质量。

责任感与创作热情是创作对局评注的两个基础。有此基础,才谈得上评注的技巧问题。

一、 关于选题

除了编辑约稿与自战回顾外,所选评注对局一般以新近、精彩、对弈者是名手(重大比赛不排除新手的佳作)为原则。

二、做好评注前的准备工作

(一)将选好的对局认真地从头到尾至少打两遍,对其中有关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二)查找有关布局资料。

(三)仔细解拆或集体研究重要变化,关键之处需反复、认真地分析,准确把握各种变化。

三、正式撰写评注的几个要点

(一)布局要重点论述。招式有无创意、有无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加以授引、介绍或参考,力求使读者在布局方面有所收获。

(二)中、残局评述要仔细。一般而言,中、残局较复杂,对弈双方都有可能发生错漏,局势反复较大,故评注时要特别认真,找出胜负之所在。最关键之处应附以图示,帮助读者理解。

(三)注意临场气氛、心理方面的介绍。比赛不仅是对双方棋艺的考验,也是对心理、意志、体质的全面考验。有些棋局的胜负往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比如想赢怕输影响水平发挥、占优后得意忘形痛失好局、时限紧张忙中出错……凡此种种,若能穿插介绍,既能使读者身临其境,又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对局全貌。

(四)语言的磨练。优美的文辞能使评注增色不少,文字功底全靠平时苦练。此外,多写对局评注,也会熟能生巧。

四、最后把关

写好评注后,应再复盘审查一下有无笔漏,一切完工后,眷写清楚,寄交编辑部。

如何学谱,打谱, 用谱

如何学谱,打谱, 用谱

转贴》如何学谱,打谱, 用谱 学习象棋,我是从《梅》、《桔》开始的。当时选择了上海名宿屠景明先生点评的《梅花新编》、《无双品梅花谱》、《梅花泉》,以及杨官璘宗师的《橘中秘新注》、刘剑青的《橘中秘全局细解》。屠老的三本梅花谱点评到位,鲜有重复,囊括了古谱中屏风马的精华,特别是梅花泉中的“弃马陷车”局,更是将如何抗击巡河车推向了历史的高度,至今仍为正着。至于我买了两本橘中秘,则是因为各人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参照地学习杨、刘两位国手对这本千古名谱的诠释,能够多点“意外收获”。 当遭遇的对手已不仅仅局限在古谱的水平时,我开始感到古谱在布局方面的粗糙。于是我参加了94年王嘉良大师在《北方棋艺》举办的象棋函授班初、中、高级和后来业余大师班的全套学习。今天的如果你没有这种机会,反而值得庆幸节约了不少银两。因为王老已经将该学习班的所有教程修订合成《新概念象棋自学教程》,2003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付印。该书十分适合自学。补充一句,业余大师班的辅助教材是尚威大师的《布局陷阱108招》,尚大师的其他作品,或多或少都脱不开前后左右 “内部抄袭”的嫌疑,惟独此108招,招招见血,受益匪浅。 离开了函授班,我开始了网络实战和街头混战阶段。这时,我的布局还真是先进又先进,一时难逢敌手。不过,问题终归还是找上门来。实战中,我经常遇到以下尴尬局面:布局占优,中局持平,残局落败。仔细反思了一下,不难发现是我中、残局驾驭能力不足。打个比方说,就是空有屠龙阵,苦无屠龙刀。这时,《杀着大全》《象棋基本残局详解》打开了我掌握定式的天窗,贾题韬名宿的《残局新论》更是让我如痴如狂。中局方面,黄少龙大师的《实战中局谱》以及黑龙江大师张影富的《象棋中局指南》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研究中残局的同时,意外发现黄少龙大师的《象棋开局战理》,对布局的一般性做了全面的诠释,手法生动,不失为带你敲开布局自学之门的名谱。此书略有花絮:时隔十数年,黄重版了《象棋开局战理新编》,万分忠实于原著,新内容,据我初步统计约有5%左右,如此真实地得见昔日名作,真不知是值得各位棋迷高兴还是沮丧。 忙于研究专题棋谱的我,自觉棋力明显长进,可偏偏实战中还是有劲使不上。2000年,我有幸出差上海,更有幸把自己的问题向屠景明先生请教。老先生一语中的,嘱咐我研究开、中、残局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们,割裂三者内在的有机联系。屠老指出,如果没条件通过下指导棋,接受高手指点,可以研究名家对局。以此学习开、中、残局三个阶段的转换、把握、运筹。招式固然重要,重中之重还是研习高手的思维方法! 关于对局评述,书如烟海,我个人比较喜欢收集《棋艺》杂志上的自战评述和名家评讲。另外,《吕钦棋路》和《大师讲棋》是我看得最全面的两本对局谱。《银川棋路》则更是有趣,它给我的启迪乃功夫在棋外。短短45局,凝聚了许银川无私的奉献,当中细述了许多著名变例的由来,局中关键着法的理论依据,思考方法。 嘻嘻,卖弄一下:提醒各位该书尚未正式出版。我所拥有的,是一位香港前辈根据《羊城体育》收集来的全套材料,并自行排、印、装订的“白皮书”。你想要只能通过江西会昌某棋友邮购,25元一本。地址恕难奉告,牵扯到法律问题,各自打听吧。 最后给大家补充几本比较优秀的教材。 由黑龙江女队教练孙志伟大师与残棋大师李中键合著的《象棋提高指南》和《象棋棋艺快速提高法》,可以说是通向中级水平的捷径;北京队教练张强与河北主力阎文清两位大师合著的新概念象棋布局教程一套三本,包括《布局骗着与对策》、《布局疑形与攻击》、《布局定式与战理》,堪称近十年来最系统,最引人入胜的一套布局谱;另外,上海大师葛维蒲的《象棋实用布局新招》和黄少龙的《象棋开局战术精华》,都是以21世纪的新变例为写作主题,并辅以较为详细的对局评述以证观点,基本不会有“看了半天,均势”的遗憾。尤其是葛维蒲大师的作品,为近期出版界之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