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气象之笔绘美丽中国

编者按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赴浙考察,重回“两山论”的诞生地浙江安吉进行调研。15年来,“两山”理念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全国,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同样也是气象工作的战略定位之一。中国气象报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几处生态样本中气象人如何用集智聚力,为美丽中国添彩。

浙江湖州:走绿色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文明“气象样本”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王晨珏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重回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这个曾经烟尘漫天、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然青山逶迤、竹海连绵。

“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15年来,浙江省气象部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为建设美丽浙江泼墨添彩。湖州气象人紧跟省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步伐,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气象力量。

“还好提前收到短信提醒,我们立刻取消了露天观影。”3月21日,在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第二天,湖州市气象局业务人员向余村、莫干山等地“农家乐”“洋家乐”负责人了解情况时他们这样回答。全天候、保姆式气象服务已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生态旅游专项气象服务的基础上,湖州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环境生活类、休闲活动类和气象景观类等系列气象服务产品,全力构建智慧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同时,气象部门着重挖掘地域生态气候资源潜力。2018年,安吉县获得全国首个气候生态县国家气候标志。次年,安吉浙北大峡谷、德清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4地入选全省首批夏季避暑气候胜地。2019年,湖州共接待国内外旅客13223.5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达1529.1亿元。

在旅游产业之外,气象部门积极开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重途径。

“先前的茶叶气象服务经验指导太宝贵了!”3月5日,安吉县气象局的电话那头传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气象局农气专家激动的声音。那天,在由浙江省气候中心牵头的扶贫白茶气象服务团队悉心守护下,普安县2000亩“白叶一号”茶园顺利开采。

2015年,安吉白茶核心产区——溪龙乡里岙山茶园装上了第一台由市气象局业务人员研制的可视化智慧农业气象自动监测仪。“它让我们能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看到茶芽长势和茶园温湿度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还会提前发送预警短信。”茶场负责人对此赞不绝口。

“这个茶叶保险,让我们很安心。”安吉县孝源街道的茶农们率先尝到了气象指数保险的甜头。随后,德清、长兴的茶农、果农也感受到了这份“安心”。2019年,湖州气象指数保险承保面积达3.5万亩,承担风险保障达6463.45万元。

不仅如此,湖州市气象部门积极推广浙江首创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加强“治水治气”气象服务保障,发布全国首个《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国家标准……这些都是湖州气象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省气象部门开展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的美丽缩影。

未来,浙江省气象部门将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期望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擎气象之笔绘美丽中国

湖州市气象局业务人员在安吉县黄杜村扶贫苗茶园安装维护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图/ 徐钊颍 文/王晨珏

云南滇池:织监测之网 守护“高原明珠”

中国气象报记者 叶奕宏 通讯员 刘苈今 于璐 李毅宸

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一只羽毛深栗且泛着金属光泽的鸟儿从当地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划过。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自2017年以来,这种对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生物终于再次回到滇池。

滇池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污染一度成为“昆明之痛”。随着生态治理工作开展,滇池水质改善,越来越多野鸟也开始频频造访滇池及周边湿地。碧波浩渺,鸥鸟成群,这正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看到的盛景。

习近平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并强调要将滇池治理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而这也是近年来云南省气象部门一直全力探索的命题。

为此,省气象局依托位于滇池草海南岸的昆明市西山区气象局建成昆明草海生态监测基地和昆明滇池航运气象服务中心,围绕滇池周边落成5个国家级自动站、5个负氧离子监测站、68个常规区域站,设立首个内陆湖大型水体湿地生态保护应急气象监测船,建构起滇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气象监测网络,为滇池流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2019年1月,中国气象局批准成立云南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从此,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加入滇池气象监测网络,成为动态捕捉滇池蓝藻、湖滨湿地、汛期水域面积的有力帮手。

据此,云南省气象部门开展蓝藻水华分布区面积估算、暴发条件分析,建立滇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制作滇池生态气象监测旬报,提升了由省气候中心联合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每周制作的滇池蓝藻水华专题服务产品质量。在采集滇池数据的基础上,气象科技人员开展生态气象分析试验,建立湿地主要植物生长季气象模型,进行昆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研究。

在智慧气象的助力下,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提升为V类,甩掉“戴”了20多年的劣V类“帽子”;2018年,提升到Ⅳ类,迎来近30年来最好水平;如今,部分水域水质已达Ⅲ类,被称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等老昆明人熟悉的“土著植物”也重新出现在了这里。

目前,气象部门与昆明市海事局、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滇池重要码头建设8套六要素自动站和8套实景监控设备,同时加强高分数据应用研究,拓展滇池流域气象监测网络。

擎气象之笔绘美丽中国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的摄影爱好者在位于滇池南岸的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1只水鸟。经相关专家认定,该水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图/ 李继明文/庞明广

青海祁连山:展科技之翼 助生机重现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刘璐

3月15日一早,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作人员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人工增雨飞机起飞准备工作。飞机的作业目标区正是祁连山。

《中国国家地理》曾就祁连山对中国的意义有过这样的描述: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近年来,这里的生态破坏问题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得益于祁连山区云量多而稳定的条件,人工增雨(雪)在当地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方面具有相当潜力。青海省气象局引入3架“空中国王350”高性能飞机,采用自主研发程序设计的航线,提高了作业批复率及精准度。

今年,由于前期祁连山区降水偏少,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显得尤为重要。青海省气象局密切跟踪天气形势,截至4月7日,共在祁连山地区组织实施27架次生态修复型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

这只是青海省气象部门守护这座西部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途径之一。

2019年6月,省气象局依托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以下简称海北牧试站)正式挂牌成立了“祁连山生态气象分中心”,并于8月成功中标全省首份政府购买生态气象服务合同《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建设项目》。此后,青海湖裸鲤洄游、门源油菜青稞收割等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层出不穷,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估算有针对性地展开,获得了州委、州政府的肯定。

在距祁连山生态分中心100公里外的省气象科研所里,工作人员正利用高精度遥感卫星,结合地面数据,动态监测祁连山国家公园主要下垫面类型,并结合气候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的演变成因及趋势。2018年,省气象科研所在祁连山地区建设综合生态气象野外试验站,持续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乃至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经过青海气象人的不懈努力,《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显示,祁连山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持续趋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近10年平均减少6.4%,草地产草量略增,近10年积雪面积扩大、积雪日数增加。

守护祁连山的脚步没有停止。4月10日,在青海省林草局、省气象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新的生态建设蓝图正在成型:青海将整合林草、气象、环保、水文等多部门,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考核机制、强化科研能力等方面筑牢“三个最大”省情定位。

擎气象之笔绘美丽中国

水草肥美的祁连山草原 图/文金泉才

福建木兰溪:用趋利避害之功 做好“水文章”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陈献朝 黄碧琦 张琳琳

春日里的木兰溪,水清、岸绿、景美、宜居。谁能想到这曾是福建水患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每当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来袭,常有“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的灾情。

20年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主导擘画下,木兰溪治理工程拉开序幕。

治理木兰溪,首要防洪,却不止于防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当地气候、天气情况的准确把握。福建省气象部门牢记总书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奋力写好木兰溪治理“水文章”。

城厢区华亭镇西沙村村民林进山曾经十分畏惧木兰溪的“凶暴”,但如今他知道,在洪水来临前、中、后期,都会有人抢在第一时间及时做好点对点预警预报。这得益于2015年起面向木兰溪全流域的气象监测站布点建设。至2019年底,全市气象监测点达118个,木兰溪流域雨情实时监测面积达90%以上。同时,莆田主城区暴雨洪涝致灾监测网建成,保证了全市气象部门能提供定点、定时的雨量预报服务,开展全市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预报预警业务。这些成为地方政府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域、排水泄洪,及时转移群众的重要依据。

这张气象地面监测网的功能不止于此。各监测站点重点围绕莆田市生态脆弱敏感区、面向重大生态保护问题而建,可以敏锐捕捉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在此基础上,木兰溪上游气候变化及植被生态质量等一系列评估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同时,莆田市气象部门积极建设木兰溪上游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平台、生态保护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平台,以服务流域生态为重点,着重实施生态蓄水调水气象保障工程;推动仙游县九鲤湖景区获评“清新福建·气候福地”,让木兰溪系统治理产生的文化、生态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气象部门还聚焦木兰溪的中下游水污染治理,研发城市空气质量气象等级预警预报系统,建立起部门间重污染天气预警联动合作机制,并在木兰溪入海口开展莆田市海洋经济气象保障工程,提高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站在新起点上,气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气象服务需求,推动木兰溪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领域的新标杆。

“盘活”技术也要“做活”服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气象部门主动对标各地发展需求,丰富生态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构建生态气象标准体系,厚植气象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中列出“气象方案”,融入地方推出了许多“气象样本”。

生态文明保障,气象大有可为,“可为”更要“善为”。目前,一些地方工作在“有为”的阶段仍差一口心气:止步于搭建监测站网、定期上报数据等技术性基础工作,在谋深谋远、做实做活上仍缺少“绣花针”的功夫。

主动融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气象的鲜活力量,气象部门需要继续盘活科技优势,将之转化为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优势;主动挖掘需求、谋求合作,不断发掘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切口,从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到环境风险应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持续为“美丽中国”添彩。(叶奕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