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佔有率達72%,國貨佔據大眾視線

近年來,有一個非常熱門的商業風口——國貨。

從今年夏天大火的元氣森林,到如今正準備上市的完美日記,再到冬天即將要賣爆的波司登,一輪輪的國貨消費熱潮令人應接不暇。

今年雙十一,國產品牌也紛紛迎來了爆發,在成交過億的品牌中,有16個入駐天貓才3年不到,其中大部分是國產品牌,例如完美日記、花西子、小奧汀、三頓半等。

當然,還有一些更“老牌”的國產,例如東阿阿膠,藉助數字化轉型實現了線上銷售的爆發,全網銷售額達1.32億元,同比增長20%。

新銳國貨乘風而起,瞄準消費者需求,準確切入新賽道;老牌國貨則積極探尋轉型之路,以期在線上重新迸發活力。

根據阿里研究院發佈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線上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達72%,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車裡平均每10件商品中有8件都是國貨。

今天,國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了消費者心智,但沒有人忘記,國貨曾經的姿態是卑微的。

說人們崇洋媚外也好,說物以稀為貴也罷,真正讓國貨聲譽一落千丈的,還是最核心的品質問題。國產品牌的質量醜聞,在偏見的基礎上,讓國人對國貨又多了一層偏見。

特別是2008年,《東方早報》報道了三鹿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一事之後,人們對國貨的信心直線下降。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就在2006年,三鹿奶粉還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頂尖企業百強中,乳品業的第一位。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難以逆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新手父母賣奶粉,優先考慮的還是國外品牌,很多奶粉廣告也會標註“新西蘭進口乳源”之類的關鍵詞。

從以上種種銷售數據、市場份額來看,國貨品牌的閒魚大翻身似乎已經成功。

然而,當我們扒開這一層表面數據,深入思考,會發現,國貨離真正的崛起還有一段路要走。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是誰在買國貨?

要搞清楚一個領域的發展,最先著手的不是上下游供應鏈,而是市場需求。知道誰在消費你的產品,尤為重要。

分析這些所謂崛起的國貨,我們先要把國貨分為兩大類:新銳品牌和老牌國貨。

新銳品牌的消費者是年輕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完美日記的小紅書官方賬號粉絲高達 194 萬。而其他本土大牌如百雀羚、瑪麗黛佳,粉絲不超過10萬。在小紅書中,25-35 歲的用戶佔了 63%。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這些新銳品牌的主要發力渠道是線上,在線上營銷、在線上銷售,正因如此才能在眾多品牌中逆勢突圍。

很多老牌國貨的消費者,依然由年輕人構成。

要不是因為這幾年的國貨潮,很多老牌國貨恐怕早就被時代洪流沖刷得無影無蹤,線下商超已經很難尋到它們的影子。

以著名的國貨之光標婷維E乳為例,在種草平臺由博主安利而爆火,官方旗艦店更是月銷十幾萬,買它的恐怕還是80後、90後居多。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那麼,這群年輕人有怎樣的消費特點呢?

就美妝行業而言,華興資本研究了近 100 家美妝品牌,得出結論:80/90 後選擇品牌時更偏向於“自己喜歡”“朋友推薦”“最新潮流”等因素,單純的商品品牌和口碑質量已不再那麼重要。

將這一結論放到其他行業,也是一樣的。

而且年輕人實現衝動消費的前提,是產品有較高的性價比。完美日記營銷副總裁 Christy曾表示,公司定價策略就是極致性價比,產品平均售價(<100 元),不足知名國際品牌的 1/3。

大部分國貨的熱銷,只是有幸踩中了這兩點:營銷、性價比。它們是時代的產物,吃到了流量的紅利,但缺乏真正的護城河。

還是以國貨彩妝為例,代工生產模式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壁壘,差的就是個包裝設計營銷。隨著出貨量的逐漸增大,品控就出現了問題,完美日記甚至被消費者吐槽“用心做營銷,用腳做產品”。

這不是消費者所期待的國貨。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很多國貨的骨子裡,還是底氣不足

元氣森林聽起來像不像一個日本品牌?

無論是瓶身醒目的日文商標“気”字,還是背後的“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監製”字樣,亦或是甜美的日系廣告,都彷彿在向世人宣告:我們來自日本!

其實元氣森林來自河北。

而所謂的「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是元氣森林為了做戲做全套,去日本註冊了一個公司,自己監製自己。

明明是地道的國貨,卻要裹上“洋包裝”提高檔次,這一點雖讓人詬病,但你不得不承認,元氣森林之所以這麼火,也是多虧了它身上濃濃的日系風。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有偽日系,當然就有偽歐美。

猶記得當年的美特斯邦威、雅戈爾YOUNGOR、歐時力Ochirly、馬克華菲……這些帶有“洋氣”外文名的品牌讓不少人以為它們來自歐美。

然而上網一搜,這些品牌不是來自廣東,就是來自浙江。

現在的UR、Me&City等國產品牌同樣如此。

點進UR的線上旗艦店一看,清一色的歐美模特,URBAN REVIVO的商標尤為顯眼。走進UR的實體店,你會以為自己走進了Zara,事實上,它就是模仿Zara起家的。

現在說國貨崛起,還為時過早

不可否認,UR能夠趕超Zara等國外快時尚品牌,的確是在質量上做了提升,在服裝的版型剪裁上也更加貼閤中國人的身形,但是試想,假如UR剝去了這件歐美風的外衣,它還能發展得如此順利嗎?

其實,國產假洋牌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還是消費者的“炫耀性消費心理”在作祟。以為洋品牌就高人一等,希望通過價格和品牌來彰顯自己的收入情況和社會地位。

而國產品牌底氣不足,才會戴上洋牌面具去迎合消費者。

什麼時候,國貨不用再刻意偽裝成洋品牌時,才是真正的崛起。

作者:劉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