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但是學習起來越來越困

我是一個著迷於產品和運營的技術人,樂於跨界的終身學習者。歡迎關注我喲~

每週五早6點 按時送達~

我的第「140」篇原創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隨著互聯網加速了信息的流動速度,知識的更新迭代也在加速。可能原本靠著一門手藝可以過一輩子,現在可能每5~10年就需要一次大的迭代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不被out。

並且,隨著最近幾年知識付費的興起,提倡「終身學習」的聲音越來越大了。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在鼓吹「終身學習」,這個觀點的價值取向總是正向的。


但是對於學習這個問題,困擾我們大部分人的並不是學什麼或者怎麼學。而是,總是學著學著沒動力,半途而廢了。甚至是一開始學習就犯困、打瞌睡。

不瞞你說,Z哥我之前也在這種狀態困擾過好久,深知這種感受的滋味。


畢竟,再好的美食,吃不下去對你來說就是一場空。

長期以往,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必然大大下降。這不是杞人憂天,至少在以快速變化著稱的互聯網行業裡,由於技能跟不上時代發展被淘汰的情況正在愈演愈烈。


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習這件事上比較容易陷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所以很多人將長時間的高效學習看作是奢望,是學霸專屬。我們普通人肯定得勞逸結合,學一下,玩一下啊。所以「番茄工作法」之類的概念受到廣泛的傳播。

但是實際的效果如何?

學霸用起來覺得還不錯,我們所謂的“普通人”還是用著沒啥效果,說好的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休息著休息著就超過半小時了~


之所以這樣,還是因為我們人性的弱點所致。

像大家最常見的拖延症問題就是。

拖延症這個東西,就像一個病毒,如果你不下狠心去徹底治了它,它會逐漸擴散,會讓你進入到所謂的“懶癌晚期”……

芝加哥德波爾大學心理學教授Joseph Ferrari之前做過一項研究,在他的研究報告顯示,人群中有20%的人具有慢性拖延症,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慢性拖延者,95%的拖延者感到十分痛苦,希望改變。

怎麼辦呢?

想要擺脫人性弱點的困擾,最好的一類辦法就是同樣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反制。


所以Z哥我建議你帶著功利心、帶著目的性去學習。(比如說,我之所以樂於將所學所想在這裡分享出來,我的功利心是希望能獲得更多的點贊和分享)

如果你目前正處於這種學習效率低下的狀態,但是又沒有找到什麼可以讓你產生功利心、目的性的事情。那我建議你先別學了,越學越焦慮。

不如先好好靜下心來,想清楚自己的下一個值得為之奮鬥的小目標是什麼。

如果實在想不到,可以人為的給自己增加一些“利益點”。比如,如果某件事我做成了,我就獎勵給自己一樣什麼東西。


這麼做至少有兩個好處。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解決意志力消耗大,難以堅持的問題

舉個例子。

比如,你發現公司裡某個新業務開展的不錯,目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你也想加入分一杯羹。但是某項技能你還不具備。

那麼你試想一下,此時,你學習這項缺失技能的動力,相比你在網上無意間發現某個技能你覺得很牛皮,想學習一下,哪個動力更強?

我想很明顯是前者,因為那可以讓你多拿不少的獎金。所以,你自然而然更容易堅持下去。


其次,第二個好處是,避免學習的深度停留在表面

人啊,總是逐漸向已養成的習慣妥協。然而,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帶著功利性去考慮做這件事,必然會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用於判斷自己的期望是否能兌現。那麼當你在設立這個小目標的時候,由於習慣還沒開始介入,所以它相對是客觀的、合理的。

因此,在客觀、合理的目標驅使下,可以避免自己學習的程度停留在表面,擺脫“差不多就行了”的狀況。

像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學習成果還達不到標準,自然無法通過應聘的面試。那麼便會驅使你繼續更深入的學習。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點:不能輕易降低最初的目標,不能輕易降低最初的目標,不能輕易降低最初的目標。這是保證「功利性學習」有效的首要要求。


思路清楚了,那麼具體怎麼做呢?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


/01 確定目標/

首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身邊有哪些好機會?
  •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你想要什麼?

只要是一個“還有救”的人,通過這三個問題的靈魂拷問必然可以至少得到一個客觀的、可度量的目標。

這個很簡單,就不多說了。


/02 斷了拖延症/

把拖延症斷了,你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否則,你這會大大影響你自己的信心。

我有一個治療拖延症的好辦法,就是設定一些“信號”。一旦當你收到這些“信號”就要做出對應的反應。比如,

  • 一旦坐到書桌前,就要大腦放空。不要再想之前發生的雜七雜八的事情了。
  • 一旦看到一段讓你覺得很有道理的話,就要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 一旦……就要……

這裡舉的例子是看書時的“信號”,其他情況也是類似的。


/03 確定學習內容的覆蓋面/

既然在第一步中把目標確定下來了,那麼接下去就是分解這個目標,將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的必要條件給羅列出來。

比如,順著之前提到的例子,你想參與的公司的新項目是一個面向企業服務市場的項目,其中的技術選型用到了Golang。那麼你至少可以確定的學習內容為:

  • 所面向的服務企業所屬的行業特點,以及該行業裡常見的痛點等等。
  • Golang語言的特點、語法、常用的庫、編譯方式等。更進一步的話,可以再瞭解下Golang背後的Actor模型是怎麼回事、語言的設計原理等等更深入的概念。


當然了,可能需要具體學習的點有很多。這個時候要排好優先級,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儘量剋制一下不要過度延展,否則就是假勤奮了。

比如,明明當前在學A,你順帶了解一下B還沒啥問題,如果你延展到了C、D、E甚至是Z,那就跑偏了。


/04 應用所學內容/

最後一步就是學以致用。

很多人說是說在學習,其實就是看看書、看看資料。哪怕你很花時間去思考,但是不用起來的話,這些學到的東西最多是你腦海中的記憶而已。真當你遇到什麼事,實操起來可完全不是同一種感覺了。

如果有真實的問題場景讓你去應用便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真實的問題場景的話,你可以選擇虛擬一個場景。(可以是身邊隨便觀察到的某個問題)

比如,你可以假設你現在需要從某些網站上爬取一些數據下來。那麼用Golang去實現一下這個需求試試?

當你自認為學的可以了的時候,去應聘這個新崗位試試?如果沒應聘上,說明:要麼自己學習的深度還不夠,要麼自己羅列的學習內容覆蓋面還不夠

。繼續3和4的循環即可。

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但是學習起來越來越困

另外還有一些輔助方法分享給你,也能幫助你更高效的學習。


/01 通過「儀式感」擺脫注意力殘餘現象/

大腦是具有慣性的,在切換到下一件事情時候,注意力並沒有完全的收回來。用術語來說是,這是“注意力殘餘現象”。

面對這個問題,讓學習具備儀式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比如說,你可以在正式學習之前先冥想幾分鐘。當心靜下來之後,你就將它視作你的“學習模式”開啟了,接下去就只專注於學習這一件事。

很多小事都可以變成一件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具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比如,魯迅先生的儀式感就是讀書之前要洗手,你看一件很小的事也可以給它賦予儀式感的意義。


/02 找到平衡點,進入心流/

「心流」的概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過。這個詞是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著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首次提出的。

一旦進入到「心流」狀態,就意味著你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整個世界只有眼前的這件事,因此做事的效率會達到極致。

這種感覺雖然可遇而不可求,但是,背後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書中將這個規律用下面這張圖呈現了出來。


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但是學習起來越來越困

縱軸是挑戰,橫軸是技巧,在米哈里的理論中,心流的獲取,靠的是個人能力水平和接受的任務難度之間的微妙配比。

那麼如何進入「心流通道」,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如果感到無聊,就提升挑戰,如果感到焦慮,就提升技巧。逐漸找到那個平衡點,你就能進入到心流狀態。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這篇呢,Z哥先和你聊了一個我們每個人很常見的問題,學東西容易半途而廢。可能你嘗試過很多時間管理的方式,但是最終的結果可能都不盡如人意。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相當於你要解決我們人性的弱點

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同樣利用人性的弱點去反制。所以,我建議你帶著功利心去學習

這麼做至少有兩個好處:

  1. 解決意志力消耗大,難以堅持的問題。
  2. 避免學習的深度停留在表面。

具體實踐的時候可以分為4步走:

  1. 確定目標
  2. 斷了拖延症
  3. 確定學習內容的覆蓋面
  4. 應用所學內容

如果目前還未達成,那麼不斷地在3和4中進行循環。

最後還分享了2個輔助方法給你:

  1. 通過「儀式感」擺脫注意力殘餘現象
  2. 找到平衡點,進入心流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也可以「關注」我,帶你以技術思維看世界~

想更進一步和我一起玩耍,歡迎「搜索微信公號:跨界架構師」。

內容包括:架構設計丨分佈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個人深度思考。

更多原創精品,歡迎加入小圈子,請戳【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