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與之相關的詞彙使用率在短時期內迅猛上升。近日,《牛津英語詞典》在官網更新了《2020年4月新詞列表》,針對與疫情相關的語言進行了語料庫數據分析,剖析了疫情衝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語言影響,併發布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分析指出:在今年3月份,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牛津英語詞典》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由於疫情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我們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語言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語言的變遷見證著人類命運。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在語言學報告中表示,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祖先在語言上與各種流行病作鬥爭的歷史。

撰文 | 秦無憲

1

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的議題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數十億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也給人類社會的日常語言交流帶來了深刻變革。和每年跟蹤和吸收網絡新型詞彙一樣,《牛津英語詞典》也對疫情下的社會語言進行了跟蹤分析。

根據以往傳統,《牛津英語詞典》每月都會根據新聞內容的實時監測,對語料庫及單詞庫進行更新,其中不僅包括對現有詞條的修訂,還包含對新詞條和新詞義的增補。上週,《牛津英語詞典》在官網更新了《2020年4月新詞列表》,針對與疫情相關的語言進行了語料庫數據分析,剖析了疫情衝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語言影響,併發布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

《牛津英語詞典》公關部經理Fiona McPherson對外聲明:任何一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與之相關的語言變化,並隨之出現用於描述變化的新語言。當下這場特殊的社會危機及其對世界的巨大影響,不僅帶來了新型詞彙的增加,還帶來了已有詞彙的詞義變化。在對超過80億詞語的當代英語語料庫數據進行跟蹤和分析後,《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更新。這次更新,也是在季度出版週期慣例之外的重大更新。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這是詞典學的一貫議題。但在當前的全球危機之下,它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詞典的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說,對於詞典編纂者而言,在很短的時期內觀察到一個詞彙的使用量呈現指數級劇增,並且該詞彙在全球範圍內以壓倒性的優勢主導全球話語,甚至霸佔其他大多數社會話題,這是極為罕見的人類經驗。儘管這次更新出現在季度出版週期的慣例之外,但詞典編纂人員和其他人一樣,在家工作時依然追蹤著流行語的社會發展。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用於跟蹤語言的新聞語料庫。

2

並非新造的疫情熱詞

許多語言在歷史中早已存在

在對語言使用頻率進行評估後,《牛津英語詞典》對外發布的新詞條和新詞義不僅包含了流行病學領域和醫學領域方面的專業術語和新型縮略詞,還涵蓋用於表達社會隔離和社交距離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性詞彙。

《牛津英語詞典》編纂團隊表示,2019年12月,佔據新聞主導地位的是脫歐(Brexit)、彈劾(impeachment)和氣候(climate)等詞彙;2020年1月之後,冠狀病毒(conaravirus)、森林大火(bushfire)、考拉(koala)、蝗蟲(locust)和暗殺(assassination)等時事詞彙出現了大幅度增加;而今年3月以後,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2020年1-3月佔據牛津語料庫前20名的關鍵詞。

此外,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對語言使用的實時監測,1月疫情所帶來的語言使用主要涉及病毒名稱及其描述方面,比如coronavirus(冠狀病毒)、SARS、virus(病毒)、human-to-human(人與人之間)、respiratory(呼吸道)、flu-like(類流感)等;但到了3月,社會使用的關鍵詞逐步趨向病毒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圍繞醫療防疫方面的問題: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self-isolation和self-quarantine(自我隔離)、lockdown(封鎖)、non-essential(非必要,比如in non-essential travel,非必要旅行)、PPE(個人防護設備)、ventilator(呼吸機)、postpone(推遲)等也都被極度頻繁地使用。

詞典編纂人員也注意到,諸如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和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防護設備)等專業醫學術語和新型縮略詞的使用有所增加。《牛津英語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指出,“在家工作”英文詞組的首次使用出現在1995年,在它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之前,很少有人知道“WFH”的縮寫形式。“個人防護設備”的英文詞組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的縮寫形式“PPE”可以追溯到1977年,但只限於醫療和急救專業人員。“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於1957年首次使用,最初指向的是一種冷漠的態度,用於表達刻意在社交上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意圖;而在當下,我們都把它理解為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身體的距離以避免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使用的一些熱詞並非是因為此次疫情出現。通過對新聞、社交媒體、政府簡報和法令等方面語料庫的追蹤和分析,詞典編纂人員表示,儘管由於當今的危機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現代人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冠狀病毒流行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詞彙、短語、組合和縮略語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廣了。

比如“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的用法首次出現在歐洲鼠疫大流行(1347~1351)之後的1382年。“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一詞首次被用於形容17世紀英國埃亞姆村(Eyam)的村民為了防止第二波“黑死病”向周圍村莊蔓延而自我隔離的行為;而在19世紀,該詞更多的時候則被應用於某些國家自我選擇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發生脫離。

當然,由於社會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衝擊和生活影響,一些新型詞彙和詞組也隨之誕生。比如2003年因SARS而出現的詞語Infodemic,指的是與疫情危機有關的媒體和網絡信息的大量湧現,但這些信息往往未經證實,目前也被用來形容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氾濫。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conaravirus”和“Covid-19”的使用頻率變化。

3

辭典中的歷史意識

語言見證人類與流行病的鬥爭史

在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中,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寫道,“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語言上與他們所目睹和經歷過的流行病作鬥爭的。”

比如,早在14-15世紀出現的大瘟疫和後來持續發生的瘟疫中,歐洲人口就大概達到了40%-60%的死亡率,災難的記憶和恐懼造成了永久性的影響。“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最早是從法語和拉丁語中借來的,首次出現在大災難發生後的1382年威克利夫版《聖經》中。與此相關的詞彙pest(害蟲)也是在此不久之後出現的,來自於法語詞彙peste。“痘痘”(Pox,來自於pock的複數,表示膿皰或留下的痕跡)作為適用於病毒性傳染病的術語,首次出現在1476年;還有1560年代首次出現的“天花”(smallpox),等等。

但是,17世紀的大瘟疫開啟了描述流行性疾病的大門,相關詞彙開始融入或改變英語。“流行病”(Epidemic)和“大流行病”(pandemic)都出現在17世紀;因患者皮膚出現的黑色膿皰而得名的“黑死病”(Black Plague),首次使用於16世紀初,它更為我們所熟悉的同義詞“Black Death”直到1755年才出現。正是在17世紀的瘟疫中,德比郡的整個村莊選擇了自我隔離(self-isolate ,self-quarantine);在1878年的歷史描述中,“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首次被用於英格蘭德比郡亞姆村(Eyam)的故事中:亞姆村的村民們為了避免傳染給周圍的村莊,在1665年至1666年將自己隔離起來,結果全村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亞姆村被稱為“瘟疫之村”,但這個稱呼並非恥辱,而是一種榮耀。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隨著世界範圍的擴大,疾病的傳播以及與之相關的詞彙量也在不斷增加。1738年,出現了黃熱病(Yellow fever);1890年,出現了所謂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在1918年大流行期間減寫為Spanish flu);1878年,出現了脊灰炎(Poliomyelitis,1911年被簡化為polio,俗稱小兒麻痺症),雖然這種流行病對兒童的感染和對父母的打擊最嚴重的時期是在二戰之後。

最近幾十年來,在語言上也出現了一些與流行病相關的新詞彙。1982年出現了艾滋病(AIDS),2003年出現了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再比如2020年佔據語言使用頻率頂端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之所以用這個單詞命名,是因為整個病毒像日冕——solar corona),首次見於1968年的《自然》雜誌論文;但在2020年之前,除了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外,很少有人聽說或使用過這個單詞。

對於此次《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的《2020年4月新單詞列表》、更多關於Covid-19的語料庫分析,或者分析人類社會變遷及語言影響的語言學報告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登錄《牛津英語詞典》官網進行查閱:
https://public.oed.com/updates/new-words-list-april-2020/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秦無憲;編輯:楊司奇;校對:李項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