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宵夜这件小事

夜幕降临,在城镇乡村大大小小的角落里,羊肉串滋滋作响、烤生蚝冒着蒜香、小龙虾爽辣油亮、有时也来一碗养生汤……

吃宵夜这件小事

炭烤生蚝 | 动图:纪录片《人生一串》

坐在宵夜摊子上,和三五好友吆喝嬉闹、共享美食、举杯畅饮,是人生一大乐事!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把我们隔离开来,也要打着视频电话和老友撸串,坐在阳台上和对面的邻居小酌一杯。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吃宵夜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吃宵夜这件小事。


宵夜自古已有之

宵夜,古称“消夜”,本来是指用酒食消磨夜晚,后来引申为“深宵小吃”之意。

“消夜”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方干的《冬夜泊僧舍》:

“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卷六·初夜》中也提到“消夜”:

“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

从清代开始,“消夜”一词有时又写为“夜消”,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就曾写道:“三人点起灯来,打点夜消”。

至于“宵夜”的写法,大概是因为“消夜”指深宵小吃,而元宵、宵米等地方小食又以“宵”为名,因此现代又产生了“宵夜”、“夜宵”的俗称。

古人吃什么宵夜?

现代人习惯熬夜,熬夜工作、熬夜学习、熬夜看球、熬夜追星……越熬越精神,第二天起来还要调侃一番自己的黑眼圈。

你以为古代人都是日落而作、日落而息吗?不不不,古人熬起夜来,可能比现代人还狠。

一般来说,古代为了维持秩序,都会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能随便出门。

举个例子,唐代宵禁十分严格,在首都长安,“执金吾”每日以钟鼓之声通知百姓宵禁的开始和结束,一年365天,只有上元节的3天假期里不用遵守宵禁的规定。

吃宵夜这件小事

上元节前一日,唐朝统治者诏令暂停宵禁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不过到了宋朝,宵禁变得非常宽松,首都东京(现河南开封)简直变成了“不夜城”。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

从此,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晚上逛夜市的宋朝人,都吃什么宵夜呢?

有烧烤,如“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

有甜点,如“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

有小吃,如“杏片、梅子姜、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

吃宵夜这件小事

喝酒听戏吃宵夜 |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如此丰富的宵夜,让宋朝人在夜市里流连忘返。如果有事不能出门,还能“点外卖”,只要提前跟店家说好,或者请别人帮忙告知店家,店小二就会“八百里加急”将外卖送到家门口。


吃宵夜这件小事

岭南地区的煲粥、炒粉、蒸品,长江流域的小龙虾、麻辣烫、兔头、火锅,台北的蚵仔煎、卤肉饭、可乐饼,北方地区的各类烧烤……大江南北,各有各的风味。

吃宵夜这件小事

生滚粥 | 动图:纪录片《寻味顺德》

有人向往街边塑料桌椅简单搭就的“宵夜江湖”,有人悄悄走进巷子尽头的深夜食堂,也有人打开手机点个外卖,不一会儿夜宵就摆在家里的桌上。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白日里行色匆匆,只有当夜幕降临,才能坐下来好好地享受面前的食物,而时间也仿佛慢了下来。

深夜里的食物,似乎具有一种能抚慰心灵的力量。

所以我们都爱吃宵夜。

(本文作者:青山)

吃宵夜这件小事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书社学士】说明,万分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