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雖愚,詩書需讀”
——《錢氏家訓》。
繁衍於江南一帶的錢氏家族,自唐末以來開枝散葉,人才輩出,載入史冊的名家逾千人。到了近代,僅遍佈海內外的科學院院士就有100多人。中國科技界赫赫有名、德才兼備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都出自這個“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
那麼錢姓家族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又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他們呢?
要解開這些謎團,你就不能不瞭解《錢氏家訓》。
《錢氏家訓》是錢家先祖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鏐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
《錢氏家訓》基於儒家修齊治平的道德理想,從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四個角度出發,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思想行為做了全面的規範和教誨。錢鏐在臨終前,曾向子孫提出了十條要求,被後世稱作《武肅王遺訓》。
千百年來,錢氏族人始終以家訓為行為準則,踐行著“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的訓言。
“家訓”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顏氏家訓》和司馬光的《家儀》都十分著名。《錢氏家訓》由吳越錢王所創立,因其源於“王族”,與一般的民間家訓相比略有不同。譬如,在“修身齊家”之外,它更強調了“平天下”的內容。“化家為國”的家國情懷始終貫穿其中,也是《錢氏家訓》區別於一般家訓的最大特色。
錢氏此後人才輩出,大家眾多,是否與此有一定關係呢?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
“利在一時故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
家訓諄諄教導子孫不要做蠅營狗苟的“小我”,而要做利國利民的“大我”。所以錢氏後人多忠良,許多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回顧錢學森的一生也是如此,1955年,錢學森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和人民,為中國的航天和導彈事業奮鬥終生。這位榮膺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殊榮的科學家,學富五車,但生活低調,嚴於律己,他拒絕上所有的名人榜,但是他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名人。
我們之所以景仰錢學森,一部分由於其科技成就,但更多的還是對其報效國家的無私情懷。而這正是《錢氏家訓》和家族教育的核心價值。
一部流傳千年的《錢氏家訓》,影響了一代代錢氏後人,也塑造了一批批錢氏傑出人才。
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正是由於錢家世世代代舍小家為大家,為國為民盡忠職守,才造就了這千年不衰的大家族,成就了一個十足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