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你是不是连话都不会说了?

一、有情绪的时候正确沟通

作为一个品牌人,过去的一年中看到了太多的“危机”。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假设自己在那个位置上会怎么处理,于是真心心疼同行们。我们去看这些“祸从口出”的危机,有些是言语背后的公司价值观问题,但也有一些完全是因为情绪失控言辞过激,一旦冷静下来当事人也很后悔。


工作后,你是不是连话都不会说了?


奢侈品品牌D&G因辱华言论而向中国人民道歉

所以,在今天,一方面千万别以为老板级别的人物才有这样的威力,如果刚好在一个重要的传播点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危机的暴风眼;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说话”也是一项重要技能,的确可能影响到大好前途。我们必须学会沟通事实而不是沟通情绪。

记得当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时,很多人都说阿尔法狗最终能胜利是因为李世石在关键时刻情绪发生了变化。我一直都认为,人的痛苦来自于丰富的情感,因为情感带动了情绪的巨大改变,而在情绪面前依然能够保持极度清醒和理性的人并不多。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吵架的时候总是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特别是吵到最后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在吵什么,甚至离开始争论的事情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如何在有情绪的时候正确沟通才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我们经常指责互联网上不负责任地情绪宣泄,但是同样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仔细观察我们和同事、朋友、家人的沟通,一旦我们不高兴或不满意,经常就变成了情绪的发泄而不是事实的沟通,这会让事情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恶化的道路。

二、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互联网公司有很多跨部门撕逼的段子,反正设计、产品和研发总是水火不容,虽然我自己不在这些部门,但是跨团队沟通的痛苦也是憋出内伤。但是当我能够换位思考且明白该如何沟通的时候,事情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了。

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犯的错误有这么几个:

1.先定性

比如,我在团队中最爱说的两句话「你就是没用心」和「太不专业了」。试想我们任何一个人上来就听到这两句话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谁还愿意高高兴兴的聊下去?然后特别谦虚地问我哪里没用心和哪里不专业?

罗列事实比粗暴定性有意义的多。其实谁不希望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呢?所以,我们首先要相信对方一定和我们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认可,然后把目前出来的东西和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差距到底在哪里讲清楚。

的确,每个人的责任心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事情做到尽心竭力、精益求精,但是也有很多时候确实是因为双方理解差异造成的与预期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反复的沟通磨合,才能输出我们共同满意的结果。可惜,很多时候这种可能性在沟通伊始就夭折了。

2.质疑专业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尽管今天太多的领域在不断融合,对每一个人的跨界能力都提出了要求,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但是不应该直接指指点点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

比如我自己团队每年都要做上百场活动,活动中会出各种问题,我们特别需要也真心希望有人能从观众的角度告诉我们现场的感受是什么,还有什么能提高的。但是我们也打心眼儿里不喜欢那些上来就告诉我们环节应该怎么设计、舞台应该怎么搭建、节奏应该怎么把控的自以为是的“专家”。如果再加上前面说的先定性个不努力不专业,那么这人会彻底进入我们的“黑名单”。

我们一定要相信别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经过了思考的,背后是有自己的专业、逻辑和沉淀的。说出你的建议和期望,但是别轻易否定和指导别人。

3.主观臆断

经验越丰富的人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自己见的多了、经历的多了、特别是亏也吃的多了,难免总是会先预想假设对方会怎么想怎么做。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往往是沟通中矛盾升级的重要转折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洞穿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但其中不乏只是自己内心阴暗了。

如果我们是以成功沟通、达成目标为目的,那么核心永远是尊重事实。不先入为主地带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更不会因为情绪起伏而言辞过激。当然,彼此的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我看到更多的是,在开始彼此就是质疑甚至敌对的,所以无论用什么样看起来友善的沟通都是徒劳的。

基于信任,在过程中只需要始终坚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始终不偏离事实,就事论事,不偏离主题,不主管猜测,不轻易定性;第二就是始终控制情绪,避免言辞过激。尽管这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多谈客观事实少谈主观感受,结果就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