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前段时间,广西玉林某小学家长群里的一场骂战引发了大批吃瓜网友的关注。

事情起因是不满部分家长在群内聊喝酒的话题,一名家长在群里大骂“喝死你们”,表示自己“耻与为伍”,同时更公开炫耀自己的博士身份。

于是很多网友们都说,这个家长太过分了,家校之间交流喝酒确实不妥,但是女博士公开骂人,先不说修养和气度,这样爆粗口,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做表率?况且她本人也是老师,又如何为人师表呢?

如果是个普通人,大家最多就认为骂人的家长素质太低,可是作为一名博士,她也这么爆粗口,难怪人们就想不通了,你这堂堂知识分子,怎么也能公开骂人呢?

看到群里的对话,她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我女儿是否在这个学校,这个班,她都是最优秀的一个,耻与为伍。”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女博士家长群里声称自己“耻与为伍”

其实,这句话不正是表达女博士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优秀,所以她不认为以自己的学历和那些她眼中的家长们不是一个群体的。

在她的眼中,那群聊喝酒的家长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吗?可是,问题出来了,她既然不承认自己和这些家长是一个群体,可为何自己也完全不顾形象,在家长群里多次破口大骂,这种突破道德修养的行为难道也算优秀吗?

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证明她“耻与为伍”的说法,反而让她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她的所作所为与那些聊喝酒的“不务正业”的家长又有多大区别呢?

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今年读到的一本心理学著作,那就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大众心理研究的开山之作

在书中,作者就和我们解释了这么一种群体现象。

“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而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行为,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等心理特征,不管你是何种身份的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女博士其实是陷入了群体心理行为的怪圈,她起初是想制止家长群的错误行为,可是由于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犯了错,反而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不可理喻之人。

其实,在这本书之前,人们对“群体”这个概念的认知,并不是太清晰,也没有太多明确的研究对象。那么对于“乌合之众”这个词,《管子》一书中提到过,“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这说的就是有些人,就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是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这个解释带有极大的贬义,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毫无纪律,他们聚合在一起到底又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我们都不得而知。

《乌合之众》这本书,无疑是人类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一本开山之作。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位法国才子式的人物被称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

他早年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积累了大量关于“人”的经验。从1894年始,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在他的全部著作中以《乌合之众》最为著名。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体”概念,并且第一次揭示了群体的心理特征。在它之后,“群体”概念才被人们所重视,终于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看到、听到的,所有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理论、学说流派等等,全都是从这本书里发展出来的。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他人左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作为个体,我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每天的情绪起伏大多是因为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没赶上公交车、新鞋被踩脏了、孩子不听话、同事的语气不友好等等。
相比个人来说,群体的感情则更容易受影响,他们经常会丧失理性,行为常常是无意识的。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

这就是说,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你的思维,让你做出和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当你发现自己再一次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时不要惊讶,这是环境对你的思维进行了控制。

当然,这种思维控制有时候会让你做傻事,但有时候也会做好事,比如那些在战争中出现的英雄行为,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见义勇为的事情。

你也可能会说,被他人左右的人是不是教育程度不高,或者说太过感情用事,所以才会容易受到影响。

当然不是,在群体中,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没有任何区别,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位女博士,她看不惯人聊喝酒,但不代表高学历的人都不爱聊这个话题。

无论是哪个群体,都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们都可能会被商场里的清仓折扣吸引,也都会受群体情绪的感染而嚎啕大哭或义愤填膺。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群体的行为不分学历的高低

勒庞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了解到,群体中的个人几乎完全是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的。群体的行为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影响。

如果你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那么无论你是初中学历还是博士学历,最后都会在一个水平上,而且还是向低水平看齐。

02 群体行为究竟有哪些特征?

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勒庞看来,他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并且可悲的是,群体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群体当中,智商最低的那个家伙。

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个傻瓜。

首先,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几乎无法区分主观和客观,把联想到的画面当真,虽然那一般和事实没有什么关系。成员中的第一个对真相进行扭曲的人,很可能就是信息传染的引爆点。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艘军舰在风暴中走散了,护卫舰就在公海里寻找失踪的船只。瞭望员突然发出信号,表示发现了遇难船只。

全员向信号指示的方向看去,清楚地看到了一直趴满了人的木筏,还连着几只小船,所有人都很痛苦的样子,然而这不过是一场集体幻觉。

当靠近目标时,救援船上的官兵们都看到了“一群人在动,伸出手来,”,“还听到很多人喊成一团的嘈杂声”。

抵达目标后,船上的人却发现,原来那只是几根长满叶子的树枝,从附近的岸上冲下来的。在亲眼看到了事实之后,幻觉才消失。

这件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群体处于高度期待的状态,另一方面,瞭望员“发现遇难船只”的手势发出了暗示,通过传染,暗示被所有在场的官兵接受。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你以为的真相其实是一种虚假暗示

由此,也不难想象那些被传销组织利用的人们,正是传销组织利用群体的特点,对群体进行洗脑工作,因此传销成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群体总是游走于无意识的边缘,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它像那些对理智没有反应的人那样,缺乏批判精神,只能轻信,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其次,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

作为单独的个体,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自己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

可是,当这些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不但什么都敢想了,而且还什么都敢干了,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

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

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

换句话说就是觉得做什么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抱团取暖的心理特征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常说的“法不责众”就是这样,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要么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报复;要么就算有惩罚和报复,也是群体里这么多的人一起承担,谁都不用害怕了。

当然,这样的心理行为运用到正能量的活动中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比如在赈灾和慈善的时候,如果几个人带头捐款,立刻就能带动起大多数人的意识,群情激昂。

但是,在职场里,往往一不小心,很容易演变为负面结果。

比如企业制定的员工激励方案,要是有的人积极争先,那么大家都会向着目标努力,但是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抱定成团,然后散布负面情绪,让所有人觉得这个目标是根本达不成的,那么又何必去费力呢?

这样直接导致大家都不主动投入,消极应对,最终导致一项制度无疾而终,让管理者大为头疼。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管理最怕制度遭遇大众抵制

最后,是情绪化、敏感化。

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

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点就爆,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比如勒庞所在的时代,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彻底改变了法兰西,法国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传统上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它们固有的神圣地位已经被颠覆,群众的力量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众运动,一场场的街头抗争,不论是议会选举还是时尚流行,普通人群的态度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当时看着这种群众力量的崛起,勒庞预感到未来的社会里由普通人汇集起来的群体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勒庞重点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就是为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预判。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组织

03 有些人总是让你心甘情愿追随

勒庞认为,群体的领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

短期的群体领袖,可以带领群体去采取明确的行动,就像那些带领球迷起哄、斗殴的那些大哥们,又或者是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 以及吸引百万粉丝如醉如狂的偶像明星等等。

这些短期的群体领袖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他们比群体里的其他人显得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他们的行动能够直接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追随和效仿。

当然这类短期领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短期行动所面对的场景消失后,这些领袖就迅速丧失了领袖光环,一下子恢复成了一个平常人,甚至还暴露出更多缺陷和弱点。

这就像某些明星的人设倒塌事件一样,一旦触及一些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就会立刻从神坛走下,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众多粉丝抛弃,成为一个没有什么光环映照的普通艺人。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人设倒塌,让短期领袖立刻变回普通人

而群体的长期领袖,则有些不同。这种人很稀有,但是他们的影响却非常巨大,有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发挥作用。

比如拿破仑,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留下的英雄形象,在他死后居然有增无减。这种身后的名气,甚至把他那个原本默默无闻、平庸无能的侄子扶上了皇帝宝座。

勒庞认为要想成为这样长期性的群体领袖,超强的意志力是必须的品质,这样的人必须长时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任何困境或变化,都不更改自己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就是他们可以持续维持并引领群体的制胜法宝。

同时,那些一呼百应的领导人物,通常还会运用三个方法。

第一,断言法。要做到语言简洁有力,把可能、也许、大概这些词通通扔到一边,你不需要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一个断言越是简洁明了,那些证据看上去就越苍白无力。

不论是宗教的教义、企业发展的口号,还是营销推广的广告词,但凡能够打动目标人群的,都一定是这样的断言。

第二,重复法。语言简洁的同时还需要反复重复,而且要尽量措辞不变。

拿破仑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通过重复,信念可以进入人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我们的行为动机也是在这里形成的。

当适合的场景或条件出现时,人们立即受潜意识指挥按照断言的命令采取行动,人们就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了。

《乌合之众》:人多真的力量大吗?不会,它也许还会拉低你的智商

维也纳的拿破仑雕像

第三,传染法。当一个断言得到有效重复,并深入人心,那么这个断言就会如病毒般扩散开来。也许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同意领袖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成为领袖的追随者。

其实关于这本书,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争议,有不少著名学者指出,勒庞在这本书里提出的结论过于偏激和武断,既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

但是,他提出来的群体领袖展现领导力的三大秘诀—断言、重复和感染,个人觉得在当今的职场上是得到了印证的,很多企业的优秀管理者,无不奉行着这些理念。

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我们不妨反复回想,的确就可以看到很多断言式的结论,反复出现的理念,当然还有情绪上的代入感。

因此,即使一百多年过去,无论哪种争议,也没有影响《乌合之众》这本书成为大众心理学里程碑式的经典。

就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的那样: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