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文化遮蔽性”。


早上,儿子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小表姐进来看了一眼弟弟(我儿子),就连忙过来,径直地拉过一张被子,盖在弟弟露出来的小肚子上。


我忍不住赞叹,对小表姐说:“哇,姐姐真的很贴心,谢谢姐姐帮弟弟盖好被子,姐姐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真的很棒。”然后话音未落,一旁玩耍的小堂妹也连忙抱起一张小被子,加盖在哥哥身上。


我不由地笑了,也马上对小堂妹肯定:“喔 ,妹妹也很棒呢!妹妹也学会照顾人啦,真的很不错,谢谢妹妹。”然后两姐妹就很开心,围着儿子不停地问还冷不冷,要不要再加被子,场面温馨。


这就是反馈的力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反馈所激发出来的温暖。它能极大地激发孩子内心的善意,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塑型”的好时机。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最恰当的时机,不是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而是在孩子表现出好的一面时候,在他们做对事情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那么孩子就会更加认同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并会主动加固它,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就像此刻,妹妹和姐姐不断地询问我儿子还要不要加被子一样,这就是一个行为自我加固的过程。


但是,对我们父母来说,具有挑战性的,从来不是在孩子做对事情给予正面反馈的时候,而是在孩子做错事情,我们也仍要给予孩子“正面”反馈。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当孩子做错事,父母也要给予“正面”的反馈吗?这怎么可能!这时候就应该好好教训他,狠狠地责备他,惩罚他,才能让他不敢再犯啊!你看,这是很多家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对吧。但是要注意,它只是一种方式,却不具备任何的教育意义,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当我们以教训、责备、惩罚这样的暴力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是教给了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分析思考处理问题?还是教给了孩子,在面对负面情绪爆棚时,能有效地做到自我疏导和自控?很明显,这些都不可能让孩子习得。


那么当我们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出现了不讲理、怎么说都不听、对你也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又或者是特别胆小畏怯的行为时候,这些行为就是你通过暴力最终教给孩子的东西。

儿童教育学上认为,这是“复印”的结果。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也即,当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当我们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时候,孩子就会容易习得这些行为模式,而这“习得”的过程,就形象比喻为“复制”的过程。所以,在儿童教育里广为认同的一句话是: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而复印件出了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原件出了问题。


所以,不要再责备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调皮捣蛋,原因并不在孩子的身上,原因在我们养育者身上,在我们养育者的教育方式上。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养育者才是孩子问题的根本来源。可是,我们少有去做这样的思考和反思,我们少有会认为这是我们父母的问题,我们少有意识到在这里面父母竟负有“全责”。


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中普遍存在着文化遮蔽性


什么是文化遮蔽性


《思辨与立场》的作者认为,当我们生而为人有思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当中就已经出现了文化遮蔽性。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特定的家庭环境会塑造出与其相对应的特定的思维模式,而特定的思维模式又会指向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就会对这个环境下的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维护效应,并最终因为这种维护效应而出现遮蔽性效果,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文化遮蔽性。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举个例子。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养育者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认为对孩子就要严加管教,做错了就要惩罚就要打,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记住教训,不敢再犯。为什么养育者对于教育孩子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呢?他们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孩子大概有95%左右的语言是来自于父母。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语言系统里面绝大部分的语言是来自于父母的传承,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而一个人的语言其实就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外化呈现。


信奉“棒头出孝子”的养育者,他们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他们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来自于他们父母的教育观念。


如果他们的父辈也是以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他们,比如在他们小的时候,做错事,调皮捣蛋就会被打,被骂,被惩罚,那么在这个严加管束,加棒头的环境中,他们就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打人最有效,生气的时候就可以翻脸。也因此,他们会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式。


而一旦这样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它就会成为这个家庭所默认的一种文化氛围。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而文化的作用在于产生维护效应,也就是在这种维护效应里,他们不会觉得“打孩子”是有什么问题,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正常、非常平常的事情,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除了“打孩子”还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文化遮蔽性。


也因此,当在家庭教育中出现文化遮蔽性的时候,养育者就很容易失去思维的公正性。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文化遮蔽性带来思维公正性的缺失


这表现在面对同一件事件时,养育者往往会采取双重标准,即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孩子玩手机。关于让孩子少玩手机这件事情,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有很多父母因为这件事情与孩子发生冲突,直接从孩子手里抢手机。这时候父母往往会教训孩子:“不能经常玩手机,会看坏眼睛的”,然后自己又在一边捧着手机刷不停。


可能有父母说:“我整天刷手机是因为我有事情要处理,要回复别人的信息”。你看,到了父母这里刷手机就变成了一个正当的事情,也因此刷一天都没关系,因为“我在处理事情”。可是孩子就不行,因为“对眼睛不好”,又或者因为“这不是你的手机”。这就是双重标准。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发起“3000万词汇倡议”的创始人达娜.萨斯金德,在长达30多年的儿童教育观察中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学习模仿父母的言行,并在这过程中建立自己对事物的认知。


而当养育者执行双标时,孩子就会容易进入认知不协调的困境。也就是,孩子发现养育者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比如玩手机的两套标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可以这样做,而他就绝对不行,这会让孩子在对这件事的认知上产生混乱。


孩子无法分清这件事的对错,无法对这件事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认知标准。而没有认知标准,孩子就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当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时,往往他的第一选择就是不断地模仿养育者的行为。


所以当养育者自己在不停地玩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的时候,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从“劝告”放下手机不玩,相反,他会对玩手机这个事情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沉迷。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也因此,对于长期执行两套标准的养育者来说,你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会很难与孩子达成一致。你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难沟通,怎么老说不听,叫不停?这是因为,在孩子心里,他已经不再信任你。


由文化遮蔽性带来的思维公正性的缺失,养育者会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双重的标准,最终导致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信任危机。


以批判性思维打破家庭教育中的文化遮蔽性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认为,如果我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一定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


而这错误的方法背后一定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文化遮蔽性的局限,让我们无法公平公正地看待孩子,做出正确科学的教育行为选择。要突破文化遮蔽性,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领域的专家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批判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批判自己的思维,不断地批判反思自己的想法,并在任何的情境当中,采取最恰当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理查德.保罗强调,批判性思维是针对我们自身作开展,要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想法,不断思考自己做法的公正性、深刻性、重要性与逻辑性,始终围绕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展的一场反思、批判、提升的大行动。


也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从最底层的逻辑去打破了自身文化的遮蔽性。而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养育者要做到至少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 第一,父母要具备认知谦逊

有一个真相,父母的承认,就是对于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我们在为人父母前,从没有学习如何去做合格的父母,如何去更好地教育孩子,我们是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指导。而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有去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这就是认知谦逊。


认知谦逊的反面是认知自负。比如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教育孩子是需要学习相关知识,需要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也是挨打挨骂还不是一样长大,根本不用学习育儿知识,这些都不重要,没有用。这就是认知自负。


当我们处于认知自负的状态时,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责骂、惩罚、甚至溺爱孩子有什么错,不认为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学习,迭代更新自己的教育认知,也因此无法突破自身文化遮蔽性在教育上的盲区。


所以,具备认知谦逊,承认自己在科学育儿知识上的无知与不足,才是突破文化遮蔽性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 第二,父母要有认知的勇气

认知谦逊是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而第二步认知的勇气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去挑战我们的育儿理念。而对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行质疑和反思,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教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固有的观点信念,这信念就像行为准则一样,给到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指引。所以我们会特别希望它是对的,是正确的。也因此我们会特别努力地维护它,让它保持不变。但事实上,父母需要经常发现自己这样做的不对,这样说的不对。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不听话,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教训他,用暴力的方式让孩子臣服,但稍微深入一点思考,父母是不是应该去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他是缺教训吗?肯定不是。回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上,他一定是缺爱,是缺来自父母的关心、理解、宽容和同情。而如果这时候父母越是教训孩子,孩子就越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会变得越叛逆。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深层需求,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语言方式,并在反思的过程,有勇气去推翻已经建立起来的教育认知,这才有可能再次突破文化遮蔽性对思想造成的遮蔽性影响。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 第三,父母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琳达.埃尔德认为,换位思考要求我们要能够拥抱对立的观点。

在父母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为什么很容易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量的父母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而无法接受与父母持有不同观点的孩子。


当父母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父母就会发现自己永远都是对的,父母会惯性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孩子,也因此会将很多的事情放大,并上升到一个了不起的高度。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吃青菜时候,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一定要逼着孩子吃。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一定要逼着孩子分享。当孩子做错事不愿意开口说对不起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一定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


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最后都极有可能变成了对孩子情感上的伤害。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是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父母要去除“私意”,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切换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现在最需求的是什么?我最希望我的父母如何待我?


可是会有很多父母担心:那孩子肯定希望是我能给他糖吃,给他手机玩,给他游戏玩,难道我都要满足他吗?对此,心理学专家黄玉玲认为,父母能够给孩子的,就痛快给;给不了,就陪他难过,陪他生气,理解接纳他的感受。


换位思考并不意味着凡事满足,但却一定是凡事都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后者才是孩子最真实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需求的真正面目,都不过是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获得父母的爱。


著名的生命教练克里斯多福.孟,在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中指出:“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都无法解决”。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一切问题,只要父母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而这个方法首先就要始于换位思考,父母必须要跳出自身角度的框架,穿破自身文化遮蔽性的墙。

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文化遮蔽性的暗中操纵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遮蔽性文化的存在,这些文化,大多是来自于我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并根深蒂固地植于大脑当中。而当这些遮蔽性文化出现时,父母就容易失去思维的公正性,脱离教育的目的。

要突破文化遮蔽性,父母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以认知谦逊、认知勇气和换位思考来穿墙破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