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做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

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

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

—清.傅山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顏真卿祭侄文稿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山西永濟)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hulian),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榖(jian gu )。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bi)爾傳言。爾既歸止,爰(yuan)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cu)。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you)殘,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chen),及茲同還。撫念催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jie)久客。

嗚呼,哀哉!

尚饗!

二.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三.祭侄文稿藝術賞析

1.章法

《祭侄文稿》觀其章法,恣意靈動、渾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的寬綽、自然疏朗。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其章法自然天成,毫無雕飾,完全是情緒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這便給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間。

《祭侄文稿》並不在意字距、行距,時疏時密,完全是隨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軸線或左或右或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決於情感的抒發過程。作品的前幾行敘述了祭文的寫作時間以及個人身份,情緒尚屬平穩,心情比較沉重,行筆稍緩,線條凝重緩慢,章法和諧自然。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2.墨法:

《祭侄文稿》其墨法蒼潤,流暢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幹練流暢,揮灑自如。

從《祭侄文稿》中多處用渴筆修改的跡象表明:顏真卿在寫這篇草稿時情緒激動,思如泉湧,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筆不足以表達其激憤之情,且無暇注意墨色的變化,雖筆中無墨仍然繼續書寫。然而這些乾枯的筆墨,卻給人以蒼勁老辣的感覺,與濃重的筆墨形成對比,使作品具有枯、潤、濃、淡、虛、實的變化,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召力。一次蘸墨,疾書數行,有些筆畫明顯是以筆肚抹出,卻無薄、扁、瘦、枯之弊,點畫粗細變化懸殊,產生了乾溼潤燥的強烈對比效果。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4.名家印跋

《祭侄文稿》前隔水有“顏魯公書祭侄帖”題識,乾隆書引首“祭侄稿記”。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于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又有張晏、鮮于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如:

1.元代鮮于樞跋(節選):“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2.宋代陳深跋:“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元代張晏跋(節選):“此祭侄季明文,今在餘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

3.元代陳繹曾跋(節選):“右魯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復侵‘恐’字,右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天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稿》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障,末‘哉’字如輕雲之卷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籲,神矣。”

4.明代文徵明跋: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5.清代王頊齡跋(節選):“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平原氣在中”,祭侄文稿中的文化追尋


五. 祭侄文稿中的中國文化精神探討

書如項羽掛劍,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這是一段米芾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自唐以來的大書法家米芾唯一看都上的書法家就是顏真卿,米芾是狂士,但對顏真卿的書法,他毫無半點狂氣。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築起中國書法的第一座豐碑,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顏真卿所處的時代是安史之亂時期,他雖只是個文人,但他敢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他雖文弱,卻敢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他代表著中國文人所擁有的氣節,有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中國儒家的綱常倫理,忠君愛國,捨生取義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三生不改冰霜操,始終堅守著為官之道,食君祿,替君憂,是中國古代君子之儒的典範,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祭侄文稿》正是顏真卿,丹心照汗青的寫照,孟子曾雲:“吾善養浩然之氣”,顏魯公確有兼濟天下的文人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