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一體化悄然破冰?

東北亞一體化悄然破冰?

帶你“透過表象看真相”

東北亞一體化悄然破冰?

此次抗擊疫情,中日韓展現了良好的合作態勢。

從疫情之初日韓對華的慷慨援助,到日韓成為重災區後,中國的“投桃報李”、火速馳援,傳達出了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相互之間民眾的感情也迅速升溫。

不僅如此,早在2月23日,中韓就成立了國家層面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協調機制,這也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就抗擊疫情的第一個協調機制,後來又邀請了日本參加,繼而形成了中日韓三方政府之間的一個抗疫互動機制。

事實上,近年來的中日韓關係本就處於上升通道,政府間高層互動頻頻,經貿合作談判也在推進。

去年12月,儘管印度“退群”、日韓貿易關係緊張,中日韓三方仍重申,將積極推進2020年如期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在此基礎上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

此次三方合作抗擊疫情,整體取得良好表現,在認知層面加深了對彼此的認可,或將為三國間經濟的協調機制奠定基礎,在當下疫情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的背景下,此前因種種原因被推遲的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迎來新契機。

一直以來,中日韓貿易投資聯繫緊密,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高。1999-2018年,中日韓貿易額從1300億美元增至7200多億美元,經濟總量在全球佔比從17%提升至24%,人員往來逾3100萬人次。2018年,三國相互投資額超過110億美元。

中國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日本在高科技和高新技術領域有較強的優勢,而韓國有著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及發展經驗,三國之間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各產業發展程度等差異,催生了較強的市場互補性和較大的產業合作機會。

比如在農業方面,目前中國的農產品大量出口銷往韓國、日本,而日本和韓國則將資本投資到中國農業,並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培育的優良品種引入中國;在汽車、機械、電子等製造業領域,三國之間的分工協作也十分緊密,尤其是消費電子類產品中日韓已形成上下游配套。

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出口之於日本進口和韓國進口的貿易互補指數分別為0.72和0.74,而中國進口之於日本出口和韓國出口的貿易互補指數分別為0.45和0.44(這個數據越接近1,表明貿易的互補性越強),考慮到近年來中國市場體量的不斷擴大,總體而言,日韓出口對中國的依賴性更大。

疫情之下,全球貿易遭遇大沖擊,WTO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疫情初期,中日韓之間的貿易也受到了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中日雙邊貿易總額下降15.3%;

隨著疫情在歐美大流行,導致與歐美往來的許多經濟貿易活動中斷,而中日韓之間的貿易活動有望逐步恢復。

近幾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現象日益凸顯,疊加如今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可能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供應鏈、產業鏈的區域化、本土化將成為一個新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中日韓進一步的抱團取暖對各自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進一步而言,不僅是中日韓,整個東北亞一體化都在地緣上有著內要要求。東北亞地處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日本、朝鮮等交界地帶,在地緣上連接著“中心”和“地緣”,各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蒙古國)彼此隔不開,本具有相互聯合的內在驅動。

而且各國的優勢可以達到互補。其中,產業結構方面,俄羅斯資源、能源儲量豐富,佔據產業鏈上游,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更加完整,生產的日常消費品質量過硬、價格實惠,是輕工業不甚發達的俄羅斯迫切需要的,這一點對於產業鏈較短的其他東北亞國家同樣適應。

需求方面,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中國對東北亞地區五國在資源、技術等領域以及關鍵零部件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也使得境內消費市場對於日韓等國的消費品產生了旺盛需求;儒家文化圈促使各國對於很多商品和服務,在文化層面彼此認同。

中國腹地廣闊,勞動力優勢仍在,市場潛力巨大,且經濟發展將由傳統發展範式向新發展範式轉變,將引導東北亞走向新經濟結構與網絡構建。

雖然推動東北亞一體化面臨各種困難,比如近年來,中國產業競爭力提升,中日韓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增強,競爭趨於激烈,更重要的還有美國等域外國家與組織的干預,但福卡認為,正如無序源於中國,有序也亦歸由中國。未來一個年代,日韓對美的離心力將轉化為對中國的向心力。

那麼“中國加東北亞”如何破局?詳細論述請參閱福卡智庫內部報告《“中國加東北亞”還將過幾個坎?》。

成為福卡內部報告會員,可獲得更多關於經濟社會形勢的分析預判。

東北亞一體化悄然破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