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進取 為發展敢為人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先進群體事蹟(四)

無論是國內文物系統首個國家級工程中心的建立,還是第一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的研發;無論是創辦大陸第一家敦煌學專業學術期刊《敦煌研究》,還是編撰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等敦煌學研究的優秀論著;無論是在全國文物單位率先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敦煌文物大規模存儲,還是創作播映首部展現文化遺產的實景超高清球幕電影;無論是首創原大、原狀整窟臨摹,還是“敦煌重彩”新壁畫創作;無論是在全國文博界首次開展遊客最大承載量研究,還是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地科學管理……幾代莫高窟人敢為人先、開拓進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領域科學保護、學術研究、文化弘揚發展中填補了一個又一個空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許多個第一見證了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的領先地位。”

在科技創新方面,面對4.5萬平方米壁畫,10個朝代的繪製風格,以前從來沒有人用技術手段分析過壁畫的顏料和製作方法。1997年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開展85窟的保護修復項目,基本形成了壁畫保護的程序,驗證了《中國古蹟遺址保護準則》的科學性。針對石窟壁畫酥鹼和空鼓兩大病害,莫高窟人研究出了自己的脫鹽和灌漿技術。現在這種保護技術已經形成了國家標準,進行了大規模的推廣,其修復經驗也為國內其他地區的壁畫保護提供了借鑑。

在管理創新方面,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導研發了第一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啟動了全國第一個文物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建設,建立了首個以“物聯網”為基礎的遺址監測和風險預控體系,開創了全國文物數字化先河,“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全球共享,製作了首部展現文化遺產的實景超高清球幕電影,創新了新畫種——敦煌巖彩畫,在全國最早開展遊客承載量研究,率先實行“總量控制、網絡預約、數字展示、實地參觀”的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推動敦煌文物事業的開拓發展。2010年,在巴西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上,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管理、旅遊開放經驗典型案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有效的遺產地旅遊管理方法以保護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範形象。”

在文物研究保護後備力量的培養方面,積極引進文物保護、化學、物理、建築、計算機等科技人才,並在美術、考古、文獻、絲路文化、講解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培養人才。從1985年開始,敦煌研究院每年派遣兩名員工赴日本深造,截至2019年,已為敦煌研究院培養專業人員54名。這些從國外學習回來的學者在敦煌研究各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思考莫高窟的保護與研究,為事業發展開拓了國際視野。

在開展國際合作方面,自1987年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敦煌研究院先後與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機構以及國內40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持續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全方位探索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問題,培養了一大批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專業人才,為敦煌研究院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幫助。同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與吉爾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中亞國家達成合作意向,將敦煌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成套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這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有著內在的統一。

敦煌文化延續了近2000年,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保存最為完好的佛教文化遺址,是世界明珠,是東方文明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古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珍貴史料。為了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代代莫高窟人以青春年華、赤誠初心寫就的“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成為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75年篳路藍縷、奮鬥不息,75年辛勤耕耘、絃歌不輟,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秉持“莫高精神”,隱身大漠譜寫了世人矚目的敦煌傳奇,讓沉積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展示著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文明的博大內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和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敦煌研究院在新時期踏上了新的征程,建立了敦煌石窟綜合保護體系,建成了國內外最大的敦煌學研究中心,構建了敦煌石窟文化弘揚體系,規劃了科學管理保障體系,以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以信念體現擔當,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服務“一帶一路”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蘆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