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不知道各位喜歡歷史的看官是否發現了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都最終會將首都定在北方。即使北伐成功的朱明王朝也把都城從南方的南京遷移到了北方的北京,既然所有的大一統王朝都將都城定在北方,那麼一定有諸多原因促使統治者將都城定在北方,那麼今天老胡就帶領各位看官探討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唐、吐蕃、突厥

首先,都城定在北方對於王朝內部統治比南方更為有利。在古代,人類的科學技術與今天相比非常落後。在生產與生活方面很難像今天一樣可以大規模修築工事或者改變天氣來增產增收。雖然古代任何開明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水利、漕運,但是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和今天取得的成果相比較。更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在天氣環境、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綜合下,最適合人類生存的還是黃河出山西后的兩岸地區(即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地區)以及關中平原地區。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古代大一統王朝在今天的相對位置

北面的蒙古高原、東北平原氣候太寒冷,不適合人類的繁衍與生息,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也只是放牧、漁獵。偌大的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人口在古代也只有百萬左右;南方地區在中唐以後才慢慢重視與開發起來,而且被人認為多蟲蠱與瘴氣(其實就是物種新陳代謝太快,產生對人類生存不利的有毒氣體太多),從而產生了排斥心理。

既然北方更適合人類生存,那麼北方的人口密度也更大,那麼生產力也更有優勢,可以調動的為王朝的統治服務的資源也更加多。無論是發展生產還是對內平叛也更加容易(當然北方出現的農民起義次數也更多)。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秦、西域、匈奴

其二,對外更利於抵禦外敵。對於中原大一統王朝而言來自塞外的西域、蒙古高原、東北平原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造成的破壞和威脅比南方的百越、三苗等民族極其後裔的破壞能力和威脅更為明顯和令人頭痛。比如五胡亂華、蒙元入主中原、滿清入主中原,這些勢力都是來自塞外,並且對原有的中原文明造成的近乎毀滅的打擊。而南方政權的勢力所造成的威脅就遠遠沒有這麼明顯。所以,在一個大一統王朝內部安定的情況下,想要讓國家更加長治久安,就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北方上面。

例如,秦代定都咸陽以備西域的山戎、犬戎,蒙古高原的匈奴等遊牧民族;西漢定都長安以備匈奴與經營西域;東漢定都洛陽(長安遭戰亂被放棄)以備北匈奴、烏桓、鮮卑等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遊牧、漁獵民族;(西晉就不說了,雖然是大一統王朝,但的確有點失敗)隋代定都大興城,以備吐谷渾、突厥;唐代的邊患除了東西突厥、吐谷渾,還加上了一個崛起的吐蕃,綜合下來,有隋大興城(後也改為長安城)遺址,長安也更加靠近吐蕃、西域等少數民族政權,調動資源進行防禦或對外征伐也更加方便;後來的元明清三朝首都也都在北方的北京,元代與清代版圖比較大,定都北京是為了更好控制蒙古語關外的東北,而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的明代定都北京是為了防備蒙古諸部、東北女真諸部。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西域、西漢、匈奴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不僅僅是朱明王朝的真實寫照,至少“天子守國門”也是大多數大一統王朝歷代君主的真是寫照,這樣也可以更加激勵前方戍邊或出征的將士的信心。比如,靖康之恥後宋代南渡,固然有金軍悍勇的因素,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是朝廷沒有了主心骨與調動資源的配置中心,等到趙構逃到了杭州並穩定下來,南宋在北面的疆域也大概在杭州以北不遠的地方了。而同樣遭受重大變故(土木堡之變)的朱明王朝則在於謙的堅持不南遷,以及調度與指揮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雖然對蒙古諸部的戰略由主動進攻改為了被動防禦,但是國土面積在當時削減並不太明顯。因為君王還在前線呢,諸軍將士士氣也更積極,資源的調度也並沒有混亂。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明、蒙古諸部、女真諸部

所以定都北方,天子守國門也是君王對統治的積極貢獻,同時也是無奈的選擇。

古代大一統王朝定都為何總偏向於北方

隋、吐谷渾、突厥

我是老胡,胡說的胡,如果各位看官您覺得老胡說的有道理的話您就多多評論、支持與點贊。如果您認為老胡是在胡說八道,您就當聽個故事樂呵樂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